儿科挤爆,神药脱销,疫苗遇冷 大流感启示录

2017年的这场冬季流感,比以往来得更早,也更猛烈——从11月开始逐渐进入高发期,持续三月至今,几乎横扫全国。

责任编辑:袁端端 何海宁

2017年12月26日,武汉市儿童医院门诊部输液室,因输液位置不够,不少家长自行购买撑衣杆用作“挂架”。(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月25日《南方周末》)

疾控部门:目前各型别流感均未出现明显变异,不具备出现大流行的生物学基础。

专家:中外对流感死因的统计口径不一,导致流感的疾病负担被大大低估。

患者:不愿做病原学检测,不打流感疫苗,不主动隔离。

2017年的这场冬季流感,比以往来得更早,也更猛烈——从11月开始逐渐进入高发期,持续三月至今,几乎横扫全国。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权威数据显示,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和检测阳性率在2017-2018年冬季“均显著高于既往三年同期水平”。

不惟中国,北半球国家大多未能幸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拉响警报,全美流感在13年内首次达到“广泛传播”级别,2018年的流感可能“非常严重”。2018年第一周,英国流感的全科医生咨询率上升了78%。

书店里关于“1918西班牙大流感”的著作被一抢而空。那是一场杀死了约5000万人的灾难,它毁坏的生命,超过了在它来临之前、刚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直到现在,这场“全球性世纪瘟疫”杀伤力在流感中还处于空前绝后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中世纪最黑暗的记忆之一——黑死病。

病毒学家和公共卫生官员一再提醒各国防控人禽流感和流感大流行,但他们无法预测新的流行何时发生,正如一位国外流感专家所言,“只闻钟声嘀嗒,而我们却不知道时间。”卫生部门也多次召开各类研讨会、防控工作会,加强人禽流感和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措施。

在全球共同抗击流感的道路上,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更受到了多年不遇的严峻挑战。南方周末记者试图还原这场“跨年流感”的侵袭路线,探讨流感病毒兵临城下之际,政府、学界与民众能准备什么,又能避免什么。

病毒初袭儿科挤爆

2017年10月末的北京,阳光温暖和煦,绿叶尚悬枝头,幼儿园的孩子们可以一天两次出来户外活动。但一场声势浩大的流感已悄然降临这座城市。

中国流感中心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44周(10月30日至11月5日),尽管北方省份仍处于流感的低水平流行期,但全国范围内所报告的流感病例占比,均已高于此前三年的平均水平。

44周对应时间为2017年10月30日-11月5日,2周对应时间为2018年1月8日-1月14日。数据来源: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流感监测周报第464期至474期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梁淑怡/图)

病毒入侵的速度堪比“闪电”。

2017年11月19日开始,流感报告数量陡增。一周之后,国家流感中心宣布“流感进入冬季流行季节”。此后,疫情暴发数(指一定范围内出现10例或以上病例)屡冲新高。

儿科医生成了“最忙碌的人”。北京儿童医院日门诊量一度破万。增加的门急诊量中,大部分都是流感患者。家长们自带板凳、被子和各种玩具,有的凌晨2点带孩子去看病,直到上午11点才见到医生。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主任王斌的“临战状态”实际从2017年11月上旬已经开始。他和同事们每天要看近600个门诊,夜间一两百个急诊更是常态。但相比于一些儿童专科医院每日近千的夜间急诊量,“算不上什么”。

很快,儿科便“扛不住了”。昔日备受关注的“儿科医生荒&r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