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达祖小学的蜕变 “让他们可以自我造血”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责任编辑:吕宗恕

达祖小学的孩子站在教室门前。门牌上写着东巴文“十一岁的群体”,用作“五年级”之意。(游静芬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2月1日《南方周末》)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他们不一定要走出大山。也许他们留在家乡,使自己的家变得丰富美好;也许他们会去到都市,而在心里总有个温暖的地方,记得有人曾经帮过自己。当自己有能力时,也会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黑板上的东巴文字像画一样:一个人挥着鞭子,追赶着卷成团状的白云,往一个“井”字(意为粮仓,引申为家庭)方向跑去。“一个再厉害的人也不能把白云赶到自己家里,白云只会飘到空中。”达祖小学的东巴文老师杨鲁佐敲着黑板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要勤恳踏实,不能好高骛远。”

达祖小学的课堂里,同学们在上东巴文课,窗外是美丽的泸沽湖与格姆女神山。

2018年1月6日,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第五届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的舞台上。一群来自各地的爱心人士将这里打造成了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公益教育典型。可曾想过,这所如同“世外桃源”的小学在十多年前,面临撤校的窘况。

缺钱、缺老师“学校差点办不下去了”

2017年3月25日,这是达祖小学重建后的第十三个春天,也是达祖小学创办人李南阳老师的祭日。孩子们排着队,将一束香插在李老师的坟前。

达祖小学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木垮村达祖社,十七年前因资金紧缺等原因撤校,孩子们只能步行穿过遥远的山路到别处念书,或辍学务农。

2004年,来自台湾的李南阳与游静芬到泸沽湖旅游,听闻此事,决定帮助村民复建达祖小学。他们召集爱心人士筹集资金,动员全体村民出工出力重建校舍。新校舍于2005年拔地而起,李南阳担任第一任校长。

那时的达祖小学只有两间教室,设有学前班和一年级。晚上有成年人扫盲班,周末有技能教育班,教授生态农业技能。李南阳曾在台湾花莲运营生态农场,有丰富的社区营造经验,他希望把这一理念用到达祖村。

但是,李南阳“乌托邦”式的理念在当时的达祖村显得格格不入。

支教老师张媛向南方周末回忆,当时达祖村很多成年人都不识字,连男女厕所都分不清。李老师想利用扫盲班教他们识字,但村民学得很慢,没信心,反对扫盲班。性格强势的李老师决定,大人不上课,小孩也停课,于是学校真的停了一天课。激将法奏效了,村民又回来上扫盲班了。

张媛于2006年从上海来到泸沽湖畔。她还记得,当时身患肺病的李老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