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他们找错了靶子” 许知远的《十三邀》之辩

“不管多么自以为是,你都不能通过几个小时的相处、谈话,就声称理解另外一个人。”

责任编辑:谢晓 邢人俨

在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中,许知远既是主持人,又是节目的核心。他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显现的价值冲突一度引发争议和舆论关注。(受访者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1日《南方周末》)

多次以“粗鄙”形容过这个时代的许知远,终于迎来了时代对他的反击。那种受到伤害的感觉,突然笼罩了他。

“不管多么自以为是,你都不能通过几个小时的相处、谈话,就声称理解另外一个人。”

一档“十三不靠”的访谈节目

回忆起和许知远的第一次相遇,《十三邀》的出品人李伦还记得,那是2014年底的大理。许知远正坐在一家咖啡馆前喝咖啡。一眼望过去,李伦以为那家咖啡馆是许知远开的。

李伦的太太常看许知远的书,是他的一名粉丝。于是,李伦上前和许知远打了招呼,两个人就这样认识了。

两年多以后,因为制作《十三邀》第二季第八期:许知远对话罗大佑,李伦翻出来2000年罗大佑第一次在内地开演唱会时他拍摄的纪录片素材——那时他还在《东方时空》,他发现了许知远。那时的许知远,大学刚毕业,还留着摇滚歌手一样的长发,身材比现在清瘦。

“我相信他也看见了我,我也看见了他,但是我们俩当时谁都不认识谁,谁对谁也没有任何印象。”李伦说。

这段素材,被剪进了罗大佑这一期的片头。

许知远用“一拍即合”来形容他和李伦在大理的相会。他认为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之处:理想主义、习惯用一种疏离的态度来端详时代,同时又对人感兴趣,抱着某种温情,相信情感的力量。

而在李伦眼中,许知远是非常真实、干净的人,对人非常坦诚。

2015年,李伦离开央视加盟腾讯。和许知远合作一档视频访谈节目的计划,就此提上了日程。

《十三邀》制片人朱凌卿回忆,第一次开策划会,许知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包括郭德纲、汪涵、莫尼卡·贝鲁奇、舒淇,还有陈嘉映等不同领域的人物在内的单子,一数正好十三个。李伦一声长叹:“这不是十三不靠么?”

于是,取麻将牌里“十三幺”的谐音,节目命名为《十三邀》。

许知远是记者出身,做过《经济观察报》主笔,之后在《生活》杂志以及《彭博商业周刊》都担任重要职位,有着非常丰富的媒体经验,但他并不是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主持人。李伦恰恰看中了他这一点:“没有经过规训。”在李伦眼中,这意味着没有“被标准化污染过”。之前,担任央视《社会记录》节目制片人时,他起用阿丘作为主持人,也正是看上了阿丘“未经污染”的个人风格。

李伦认为,许知远身上有一种非常珍稀和宝贵的能力——“思考力”:“他的视野很宽阔,知识储备很好,最重要的是他有思辨能力。再加上他以前也做过记者,有强烈的好奇心,理解力足够丰富,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交流者的素质。”

李伦专门去听了一次许知远的讲座,发现他现场表达非常熟练。这让他确定了自己的判断。

李伦给《十三邀》的定位,是许知远的视觉专栏。

朱凌卿把《十三邀》归类为“三观冲突”类节目。在他的定义中,马东的《奇葩说》也属于三观冲突类节目。他认为,近两年来,这类节目被市场证明是成功的。

《十三邀》第二季第一期,许知远对话马东。因为马东回怼许知远的一句“我没那么自恋”而爆红网络,这期的播放量一下突破了2000万。

录制的时候,朱凌卿在现场。他说:“他俩在那聊完我就知道这期会火……马东吐槽许知远‘我没那么自恋’的时候,我笑得最开心。”

“那个场合话赶话确实好玩,”朱凌卿说,“对话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你戳我两刀我戳你两刀才好玩。”

作为《十三邀》最主要的操盘手,朱凌卿对节目的录制、剪辑方式有明确要求,包括访谈部分从来不补拍,谈不好没有重来一遍的机会;包括录制中不喊开始和结束:“坐下之前就必须开机,他们俩谈完之后不准关。”

在后期的剪辑中,他也更多地选用“切”甚至“跳切”的方式,抛弃更为光滑和平缓的“叠画”。

&l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e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