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当“头家”,我在村庙守夜

“至于你们信不信,遵照自己的内心便是。”

责任编辑:吕宗恕

(农健/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1日《南方周末》)

【新春走基层·记者回家】一年一度,回乡过年后的“我”又与你相见。拥抱亲情的“我”,卸下在外的一切武装,以儿女与记者的双重视角,感悟生活冷暖与时代脉动:

70后的“我”,以合乎期待的习俗办完了母亲的丧事,方能独自一人涕零;80后的“我”,父母坚守传统信仰,只为游子回家时还能寻回儿时的年味;90后的“我”,试图逃离逼婚的恐惧,又渴望“疾驰回家的列车再快一些”……

此刻的“我”和你一样步履不停,为梦想,更为下一次更好地回家。

 

失去了农耕基础,传统乡土社会逐渐被稀释,变得模糊、游离而陌生。世代传承的习俗能否接续,也成了需要担心的问题。

是资格,也是义务

临近春节,母亲便交代:结婚头一年,最好回来过年,要当“头家”。又补充道:也没啥,到时候我替你去便是。

在闽南,“头家”常用以称呼店铺老板,也指民间祭祀的主事人。以我家所在村子为例,过去一年新婚的男丁,才有资格当“头家”。

“当‘头家’,一辈子就这一次。”煌伯告诉我。煌伯年过七旬,与我父亲同属苏氏宜字辈,已在本村的三仙殿主持了三十多年的庙事。

三仙殿主要供奉玄天上帝,即道教中的真武大帝,也是武当山供奉的主神。庙里每年举办三次祭典,“头家”的职责就是筹备祭典事宜。

祭典的日子也叫“封建日”。在我儿时,村里的&l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