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谈高质量发展 既要“保底线”,也要“拉高线”

质量工作既牵系着国家安全,又与每一个体生死攸关。

责任编辑:钱昊平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南方周末记者 贺佳雯/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15日《南方周末》)

质量关系国计民生,既牵系国家安全,又与老百姓密切相关。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南方周末约访全国政协常委、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回顾他多年来的质量工作经历,探讨执法打假如何开展,质量安全如何保障,质量水平如何提升。

支树平在质检总局工作12载,他说自己“须臾不敢懈怠”。

有的职业打假人变了味

南方周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每年这个时候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都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参与力量。质检总局主要负责哪方面工作?部门之间如何各司其职?

支树平: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政府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职责。每年“3.15”,工商、质检、食药、商务、发改委等都根据相关职责,积极参与,形成声势。就质检部门来讲,多年来一直着力保护消费者权益,从质量安全监管的角度参与执法打假,在“3.15”期间突出打掉一批制假售假窝点,解决一批质量违法问题。

但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绝不仅限于“3.15”,我们提出,要把一年365天都作为“3.15”,始终保持执法打假的高压态势。我们质检系统有一条热线,叫作12365,就是一年12个月365天,质检天天在你身边。

2017年“3.15”期间“局长接线日”当天,全国质检系统共受理质量投诉4935起,出动执法人员,检查涉嫌违法案件125起。

南方周末:说到“3.15”,每年3月15日的一个重头戏是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很多人会问,“3.15”晚会与质检部门打假有联动吗?

支树平:我们是央视“3.15”晚会的主办单位之一,主要是从执法打假的角度参与。“3.15”晚会集中曝光的违法行为,既有央视暗访发现的,也有我们质检部门提供的线索和案例。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狠狠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南方周末:打假的各种角色中,有个受到争议的群体——职业打假人。您如何看待?

支树平:我们鼓励依靠老百姓开展打假工作。比如重庆市质监局原副局长吕长富退休后,勤奋工作在打假一线,给大家巡讲如何打假识劣,很受群众欢迎。

说到职业打假人,有的确实是维护正义,出于公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予大力肯定。但有的变了味。有的职业打假人专盯住一些无关产品内在质量的问题,如发现产品标注不规范,就在多地购买同一种产品,然后大额索赔,为个人牟利。还有一些职业打假人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通过反复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造成了执法部门的执法资源浪费。

南方周末:就质检部门来说,怎么处理这种行为?

支树平: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意见(指《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5990号建议的答复意见》)已明确表示,“可以考虑在除购买食品、药品之外的情形,逐步限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

我们将在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内依法办案。我们会在执法中尊崇最高法院相关意见,引导和规范职业打假人,逐步限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如果发现确实危害群众利益、危害产品质量安全的,我们依法严厉查处。

打假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依靠广大群众的监督。我们鼓励质量监督,鼓励群众举报,鼓励有更多的出于正义感的职业打假人。但仅仅依靠职业打假人是不够的。人民群众完全可以通过正常渠道投诉举报,如果直接相关部门不作为,还可以向监督部门、法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投诉。

南方周末:最近几年,一些新兴产品形态的打假,如电商产品打假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此打假工作如何开展?

支树平:电商在浙江发育得比较早,体量比较大,所以我们在杭州成立了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围绕电商产品,包括跨境电子商务的质量风险,我们开展监测、分析,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监管方法,为消费者把关。比如说,根据消费者的投诉,我们会组织“神秘买家”,随机购买电商产品,及时发现问题,全力追溯源头,由当地质检部门迅速查处。

电商产品迅速发展,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监管难度确实很大。我们正在积极构建“标准引领、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商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努力做到管得住、管得好。令人高兴的是,现在一些电商企业也比较重视质量了,质量监管的投入也在加大。

南方周末:我们知道质检部门打假主要是抓源头,面对生产领域的偷工减料如何应对?

支树平:偷工减料的情况确实存在。2014年8月至2016年底,陕西奥凯电缆有限公司生产不合格线缆,就是一起典型的偷工减料制售伪劣产品违法案件。奥凯公司为牟取非法利益,低价中标后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生产过程中故意只将线缆的两端各15米左右按合同要求标准生产以备抽检,中间部分拉细“瘦身”。

类似的问题还有建筑工程中的“瘦身钢筋”、化肥偷减有效含量、钢筋混凝土制品降低钢筋密度问题等等。

偷工减料等违法行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一是提高对重点产品监督抽查、执法检查频次。二是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涉嫌犯罪案件坚决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三是会同多部门构建质量领域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偷工减料企业列入失信名单,使严重质量失信企业及法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特殊群体”的产品是监管重中之重

南方周末:这几年,消费外溢现象备受关注,对此您怎么看?

支树平: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游客到国外买东西,外国游客到中国买东西,都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超过一定的量和比重,如果某种消费显示出某种倾向,就值得深思。

追根溯源,还是有必要提升我们产品的含金量,提高产品的美誉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质量工作取得很大成效,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比如说,现在确实好多东西是中国制造的,但品牌是国外的,属于贴牌生产,专利权在人家手里,核心技术在人家手里,我们有时只是代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一方面,我们要增强自信,看到中国质量的巨大进步,看到我们有生产制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们质量上的差距,在品牌上的差距。我们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也不是品牌强国,我们必须加倍努力。

南方周末:去境外购买奶粉的大多给儿童食用。我们注意到,监管部门对儿童用品的质量监管越来越严,从2013年起,每年都会开展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打假专项行动。是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或隐患?

支树平:应该说,涉及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的产品都是监管的重点。其中,儿童服装、儿童玩具、婴幼儿配方奶粉始终是重中之重。

对于进出口奶粉,我们盯得很紧。出口国家或地区必须有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经过我们的评估审查。想进入中国的国外乳制品企业,我们都要一一注册。对婴幼儿奶粉企业则是一家一家地实地考察,管得非常严格。

这几年,通过执法打假,我们也发现一些儿童用品存在标识标注不合格、未按强制性标准生产、存在质量缺陷等问题,比如儿童用品警示标志缺失,儿童仿真饰品铅、汞超标,儿童玩具小零件易脱落、可迁移化学元素超标。对生产销售质量不合格儿童用品的企业,我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撤证的撤证,该依法移送公安的坚决移送。

南方周末:满足老百姓消费需求,质量安全是底线,归根结底要靠质量提升,质检部门如何推动这项工作?

支树平:这几年,我们除了抓好全面的质量提升,每年都确定10多种重点消费品进行质量攻关,包括马桶盖、电饭煲等具体产品的质量提升。

比如说,浙江台州是马桶盖的主产区。去年春节刚过,我们就赶赴浙江台州组织动员,在开展国内外产品实物质量比对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智能马桶质量攻坚计划,成立政产学研检联盟,组织上下游企业,针对关键零部件、制造、设计3个环节,开展联合攻关。

这几年马桶盖的质量和效益在不断提升。台州马桶盖质量国抽合格率一度低至12%,现在已经到了82.4%,而且产量也大大上升。2017年产业总产值达60亿元,同比增长36.4%。

通过马桶盖质量的提升,我们深感产品质量抓和不抓不一样,下气力抓和不下气力抓不一样。

汽车召回每年增幅超50% 列全球第二

南方周末:对于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这些年,我们经常听到“缺陷产品召回”的说法,请您谈谈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情况。

支树平:缺陷产品召回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监管方式。这个我们是借鉴国外的经验,2000年开始学习研究,2004年颁布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来,从汽车开始,逐步扩大到儿童玩具、消费品等领域。

截至目前,累计召回缺陷汽车5984.7万辆、缺陷消费品4216.8万件,汽车召回数量近年每年增幅均超过50%,2017年达到2004.8万辆,召回数量已远超德国、英国、日本等汽车市场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位。

南方周末:具体到2017年的情况呢?

支树平:2017年召回缺陷消费品2702.6万件、同比增长3.4倍。

特别是,在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和行政约谈下实施召回的比例不断上升,其中55%以上汽车、75%以上消费品是受缺陷调查影响实施召回的。如高田气囊事件中,在缺陷调查和约谈促使下,共有38家汽车企业实施召回126次,涉及车辆1951.6万,是近年来召回数量最多的。近年来还出现越来越多由中国缺陷调查引发全球召回的情况,如2017年燃油泵缺陷调查,促使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召回181.8万辆,并引发全球召回。

南方周末:召回工作的难度很大?

支树平:国际上缺陷召回大部分是企业自主召回。作为政府部门,我们有一个缺陷召回中心,有一套缺陷调查规程,有几十个人做产品缺陷信息的收集、分析等技术性工作。经过调查和分析,结合消费者投诉情况,发现确有必要就组织缺陷调查。调查如果确有问题,会对这个企业约谈,督促他召回。刚才说到,去年有55%以上的汽车,75%以上的消费品,都是由我们缺陷调查发挥作用促使召回的,技术支撑、严格监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0.1%的不合格率,对消费者就是100%

南方周末:去年9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以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发布这样的文件尚属首次。这对我国质检工作意味着什么?

支树平: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反映了我们国家确实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时期。作为质检工作者,我认为“高质量发展”中的“质量”也包括微观的质量、产品工程质量、各方面服务的质量。如果没有微观质量的支撑,宏观质量就是空中楼阁。

从质检工作来讲,牵头负责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的发展提升。这个文件为新时期质量工作指明了方向。

南方周末:那再请教一个跟“质量”有关的问题,3月6日,您在政协分组讨论会上围绕质量提出了4条建议,其中一条是希望能推进质量促进法的进程。为什么要提这个建议?

支树平:过去立法主要是以监管为主,突出“保底线”,现在主要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就要突出“拉高线”。

目前我国已有质量法律法规大多着眼于质量监管,需要从质量发展的角度进行立法,推动《质量促进法》尽快提上日程,进一步规范政府、市场主体、社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美国、欧盟、日本早有先例。我国深圳也出台了特区质量条例。

南方周末: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支树平:是国际上通行的提法,是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概念,包含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其中合格评定主要包括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计量是控制质量的基础,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认证认可建立对质量的信任,检验检测衡量质量的水平,四者构成科学严谨、完整统一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我们把这个概念引入进来,加强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年由质检部门统管。一些省市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但也有些地方不太重视,显得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基层。比如过去在市县都有计量局,现在有的连一个计量科(股)也没有了。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如果把国家质量基础丢掉,有一天回过头来看,那将是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遗憾。

南方周末: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会带来哪些有益之处?

支树平:我经常说,现在抓质量,不是说管得严、看得紧,质量就会上去,那是传统做法,小生产阶段。现在真正要提高质量,必须运用现代质量技术手段。

如果一个领导干部真正懂行,到企业看质量,那就要看计量水平,看测得有多准,精度有多少;看用的是什么标准,是否用了国际国内先进标准;看获得了什么认证;看企业的检测水平有多高。只有重视了这些现代技术手段,质量才能真正搞上去。

南方周末:提高标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会产生什么影响?

支树平:打国际贸易战,看得见的是提高关税及各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还有“看不见的”,就是标准等技术性贸易措施。产品要进入某个国家,就必须达到他所规定的某些指标的限量。要是达不到,就进入不了他的国家,这样的措施越来越多。

2017年WTO成员国出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将近4000多项。凡是跟相关国家有贸易的,都要受到指标的影响。因为技术壁垒给我国带来的损失,近年每年高达5000亿元之多。当然,技术贸易措施也是一把双刃剑,一定程度上也倒逼我们不断提高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品牌附加值。

我国WTO评议咨询中心设在质检总局,负责对各国提出的措施进行评议,在WTO框架内我们也可以提出意见。如果指标过高,我们可以建议调整。如有必要,也可以要求设过渡期,有时候也会有艰苦激烈的谈判和较量。

南方周末:您到质检总局12年了,见证了中国质量的发展,您如何评价我国现阶段的质量水平?

支树平: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是向好的,但还是有差距。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检查合格率较长时间在90%以下徘徊,2014年开始跃上了90%的台阶,去年达到91.5%。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我们还有百分之八九的不合格率。我常说,哪怕是0.1%的不合格率,落到一个消费者头上,就是百分之百。对于这个差距,我们一定要看得到,保持清醒头脑。

网络编辑:Golradir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