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口下的叙利亚人

“留在这里依然有随时被征召入伍的风险,但至少维持着表面上的‘体面’”。

责任编辑:聂寒非

在哈米迪亚集市附近的居民区,斑驳的墙面张贴着政治宣传标语和阿萨德总统的照片。(李亚楠/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4月12日《南方周末》)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东部时间13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已下令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日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叙利亚国家电视台说美英法三国对叙利亚“发动了侵略”。

2017年入冬之前,笔者从迈斯纳穿过黎巴嫩和叙利亚的边境线,踏上探访大马士革之路,看看枪口下叙利亚人的日常生活。

“我们明白大马士革对世界其他地区意味着什么。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市场,贩卖着权力、死亡以及各种关于人性的悲惨故事。”

从沙姆宫宾馆顶层的旋转餐厅朝东望去,82毫米迫击炮弹和RPG火箭弹爆炸的黑烟依旧在市郊升起,但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炮声从子夜时分响到正午,城中的居民和东郊的武装人员都只把它当作伴奏音。

“我是新闻学硕士,不愿在德国作为卡车司机或者烤肉小贩度过余生”,瓦利德突然显得有些激动,“留在这里依然有随时被征召入伍的风险,但至少维持着表面上的‘体面’”。

迈斯纳(Masnaa)出入境中心的外观,让笔者相当出戏地联想到了县城医院的输液室:同样是风吹日晒之后变得灰黄的外墙,同样是长长的排队人群和光滑的水泥地面,甚至同样也有一个身披灰大褂的清洁工在用发污的墩布反反复复擦洗着地面。

为了在最高气温可达37度的下午尽量降低灼热感,石制墙体上抠出的窗户面积很小,镶嵌着花纹装饰板,使得只有几盏日光灯提供照明的大厅即使在正午时分也显得格外昏暗。巴沙尔·阿萨德总统身着军服的照片悬挂在一个角落,不苟言笑的神情感染到了在场的所有人:无论是留着络腮胡、敞开白色制服领口的边检官员,还是拖家带口、面相颓唐的中年入境者,脸上都很少有笑意浮现。

2017年入冬之前,笔者从迈斯纳穿过黎巴嫩和叙利亚的边境线,踏上探访大马士革之路。在《新约圣经》中,“大马士革路上”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典故:据《使徒行传》记载,公元36年,当保罗奉犹太公会之命、前往大马士革逮捕追随耶稣的门徒时,突然因天光照耀而扑倒,失明三日。他随后在大马士革老城获得亚拿尼亚的救治,复明并受浸归信,成为罗马帝国早期最著名的基督教使徒之一。但对由贝鲁特通往大马士革的这条115公里长的高速公路来说,它沾染到的更多是属于政治的世俗气息:1920年,尤素夫·阿兹马的阿拉伯志愿军曾经在这里抗击过法国远征军的坦克;1982年,叙利亚共和国卫队的装甲旅在此与以色列精锐部队发生过激烈的炮战。只有夹杂在路旁阿萨德总统画像之间的三星GalaxyS8手机广告牌,还透露出难得的生活气息:在经历了整整7年不间断的内战和政治冲突以后,叙利亚毕竟还存在着属于商业和消费的要素。

即使是对叙利亚局势一无所知的观察者,也很容易就能看出安蒂黎巴嫩山脉两侧村落和建筑分布的显著差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