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担心她对我催泪,但她没有” 作家毕飞宇谈董卿与《朗读者》

《朗读者》揭示的是众多访谈者广阔而又隐秘的内心,它让你关注具体的人,然后,从具体的人出发,引出朗读,引出一本书,最终达到引领阅读的目的。

责任编辑:邢人俨

毕飞宇。(东方ic/图)

作家毕飞宇是2017年《朗读者》第一季的嘉宾,在那次节目中,他敞开自己,跟董卿聊起了“漂泊”。

“你究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让你对家的概念是漂泊这样两个字?”董卿开门见山。

“第一个,我没有根。第二个就是,我父母的工作移动性比较大。我的父亲是一个身世很不明朗的一个人,他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即使后来有一个所谓的养父,在他很年轻的时候也去世了。所以我们家没有根。”毕飞宇这样回答。

董卿接着说:“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能有根的地方,就是有一个在清明节可以磕头的地方。”

董卿的话打开了毕飞宇的记忆:“你知道在我的童年时代,觉得最神秘的和最羡慕的事情是什么呢?是看我的小伙伴上坟。为什么到了那个特定的日子,下雨或不下雨,许多家庭排成小的队伍,在父亲的带领之下,一个人代表一个家族,对着泥土说话的时候。”

毕飞宇记得,那次对谈中有好几次,他都处在想哭的情绪边缘。“如果那天,董卿再往前推一点点,我很可能会大哭。当然如果隔天新闻出现‘毕飞宇在《朗读者》嚎啕大哭’,我很可能会多增加200个读者。但董卿没有,她激励推动我们情感的同时,还保存了非常高贵的理性。”

十多年前,莫言对毕飞宇说过一句话,“好的小说必定是让人欲哭无泪。”毕飞宇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董卿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