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焦虑的背后,小补习班的“大算盘”

“换个角度看,‘黑补习社’其实是填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空缺。”

责任编辑:姚忆江

(向春/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5月24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制度“擦边球”与家长“焦虑”并存之下 小补习社打“大算盘”》)

“现在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补习信息不断交叉传播,影响到家长的心态,加重他们的焦虑。”补习机构的夸张甚至虚假宣传,推动“非刚需”补课越来越多。

“有时候也不是非要什么名师来补习,找个人督促一下孩子学习,辅导一下,孩子觉得可以就好。”“换个角度看,‘黑补习社’其实是填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空缺。”

这是子睿教育成立三年来的一大危机。

2018年3月,子睿教育突然从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的一栋居民楼搬离,“避一避风头”。此前每晚,有数十个中小学生背着书包于这栋楼上下,将自己的课余时间“贡献”给连身份背景都无从得知的“老师”。

“刚开始资金不够,在居民楼开班没有营业执照,这很正常,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子睿教育负责人杨宇达说,三年前,他辞掉了市场营销的工作,和另外几个中学同学一起“裸辞”创业。在三年内,子睿教育由只有一个居民房“教学点”,发展到拥有两个“校区”、4个“教学点”的培训机构,学生也由最初的50个,到如今逾300个。

子睿教育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太多孩子需要上补习班”。

这不是特例。近期,教育部会同民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派出7个督查组分赴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整治专项督查,广州也开展了多次突击检查。仅在广州市黄埔区万科东荟城一栋只有12层的建筑内,检查组就发现了30家教育培训机构,其中仅有一家拥有办学资质,其他均属无证办学。

自今年2月底《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整治令”发布后,整治课外培训市场乱象的“重拳”,一个接着一个。

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依然有“漏网之鱼”。凭借着相熟的在校老师介绍生源、将兼职大学生伪装成名校在职老师、偷税漏税等方式,一些无证照补习社如朵朵喜阴的菌菇野蛮生长。

焦虑感下的“非刚需”补课

“同学你好,我叫杨宇达,你可以叫我杨老师。”南方周末记者以求职大学生身份,来到子睿教育位于居民楼19层的“教室”。门里是一个约130平方米的三居室,在子睿教育的精心布置下,空间得到了尽可能的利用:几个房间甚至是窄小的厨房,都被放进了一块白板和一排排桌子椅子;并不宽敞的客厅,用白板间隔出4个角落,用作“一对一”辅导区域。按照课桌椅数量粗略估计,这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