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并”“寄宿”与“小而美” 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出路在哪里?

乡村每天都在消亡,但让乡村塌陷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教育从乡村撤走。

责任编辑:戴志勇

地处深山的浙江永嘉县表山小学,始建于1897年,学校占地面积5215平方米,教学硬件设施一应俱全。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加之人口迁移,学校学生和老师的人数逐年减少。2015年9月,学校仅有两位老师和三名学生。图为孩子们在进行跳绳测试。(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5月24日《南方周末》)

乡村每天都在消亡,但让乡村塌陷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教育从乡村撤走。

既强调要加强小规模学校建设,又强调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就存在一个问题,当落实到某个乡或村时,可能面临很麻烦的选择,“村民会希望孩子就近上学,政府则倾向于建比较大规模的寄宿制学校,方便管理”。

由于乡村学生大量减少,很多中国乡村学校变为空校。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有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在校生数量为384.7万人。农村小学寄宿生有934.6万人。关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出路,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撤点并校,“优化布局”或同时辅以寄宿制建设;一是增加政府、社会等各种资源投入,向“小而美”的方向办学,保障儿童就近入学的权利。从“村村有学校”到“撤点并校”再到办好“小班小校”,兜底教育公平,保障儿童上学权利,是目前的政策大方向。

继2012年9月6日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之后,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原则上小学1—3年级学生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路途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4—6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适当寄宿”等,以便到2020年,能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5月21日,为了更好探讨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乡村教育未来怎么办?”研讨会,来自科研、公益、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等不同领域的乡村教育关注者,围绕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问题展开了讨论。

问题:乡村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权

同“城市化就是消灭农村吗?”的追问一样发人深省,“乡村教育就是应该比城市教育落后吗?”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用教育城市化比例高于人口的城市化比例20%这一数据,呈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现在接近20%是绝对不正常的”,很多人为了选择学校而到城市,就说明受教育权利的差距太大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新蓉也有这样的感受,1978年参加高考的她,发现当时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是在农村读的书,但现在,连农村老师自己都不让孩子在身边读书了。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教授提醒道,现实是乡村每天都在消亡,但让乡村塌陷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教育从乡村撤走。

在乡村与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