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峰:我希望给公益人长个翅膀

这一项目强化的不仅仅是语言,更多是入选者的视野,而打开视野,最终帮助我们认识到公益是什么,怎么做公益。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张问之 陈楚红

参加首期国际语言强化项目的学员来自各个国家。(国际公益学院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5月31日《南方周末》)

通过学习语言和国际化发展,让公益人走出自己的语境和相对狭窄的文化圈子,从新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在信息充分通达的状态下反省自己的工作,理解别人做的事情,看到世界的真相,找到公益的核心。

在中国公益界,有一些人一直在积极推动行业发展,曾任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会长的何道峰正是其中一位积极的实践者。

何道峰曾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沧海桑田,当过官,下过海。1999年,他以志愿者身份出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对中国扶贫基金会进行了“去行政化改革”,用市场化手段将其改造成为一家独立自主的现代公益组织,让“开放”“竞争”“效率”成为公益行业的发展基因,成为中国公益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近年来,退居二线的何道峰决定从项目执行者转变为公益捐赠者,积极推动公益组织国际化探索,发起并捐助了多个公益项目,其中包括设立道峰奖学金,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国际公益学院,发起国际语言强化项目(Intensive English Program,EMP-IEP),入选者将前往美国乔治城大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16周)的专业英语强化培训,旨在提高其语言基础能力,满足机构国际合作发展需求。

何道峰认为,这一项目强化的不仅仅是语言,更多是入选者的视野,而打开视野,最终帮助我们认识到公益是什么,怎么做公益。

提升英语能力,也是拓展视野

南方周末:2017年起,你发起并捐助支持“国际领导力—语言强化项目”,设立了道峰奖学金,这个项目时长16周,在美国进行专业英语强化培训,你为什么会在公益领域设立一个单纯学英语的奖学金?

何道峰:首先需求确实存在。在推动公益组织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英语讲得很好的人,在公益领域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而经验比较丰富、能力强的公益人,英语又开不了口。当然,这跟中国人的英语教育有关,听说能力差,这个问题需要被解决。第二,英语不仅仅是语言问题,也会促进你对公益的理解,在公益领域,中国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如果因为语言的限制,无法接触更多外界的信息,无法进行国际化对话,你也很难设计出好的项目,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南方周末:就是专注打破语言的限制?

何道峰:对。我就是希望给一些公益人长个翅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