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我看高考改革趋势

在中国,目前大家对分数的公平特别强调,就是认分,只要一出现影响招生公平的事,社会舆论就非常大,它不得不加以调整。

责任编辑:戴志勇

理想状态是,“招”让学校自己来管,“考”由专业考试机构,比如考试院来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招生自主权在各个高校。不过现阶段,各高校没有太多招生自主权。(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6月7日《南方周末》)

可以说目前也是中国高考史上最重视考试分数的时期。真要做到“招考分离”,那么各高校要能不完全依据考试分数来录取,真正实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可以根据学校和考生的情况来录。美国一些顶尖大学,自己可以定招生性别比例、族群比例。比如哈佛大学甚至它不要满分,而要其他方面突出的,维持它的多元化,这种招生体制是有很高自主权的。在中国,目前大家对分数的公平特别强调,就是认分,只要一出现影响招生公平的事,社会舆论就非常大,它不得不加以调整。

从2014年开始启动的新高考改革,以取消文理分科、走班选课、部分科目一年多考等内容,使高考制度发生大幅变动,引发广泛关注。2018年5月8日,教育部召开会议部署高考安全工作,指出2017年的首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成功落地,打了一场漂亮的硬仗、胜仗,2018年是深化高考改革的关键之年,应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在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还介绍,今年将再有17个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最早启动改革的浙江、上海也将迎来第二届新高考。

究竟如何看待新高考?在新高考试点落地一周年之际,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的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接受南方周末专访,结合自己长期研究中国高考,并深度参与高考改革实践的体会,对新高考改革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新高考改革:好处明显,挑战也大

南方周末:时隔一年,如何从整体上看待浙江、上海的第一届新高考改革?

刘海峰:浙江、上海这次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好处还是比较明显。我认为它是恢复高考41年来,甚至1952年形成高考制度66年来,影响面最大、变动幅度也最大的改革。它以高考科目改革为核心,通过在语数外基础上实行六选三、七选三的选考制度,产生与以往文综、理综、文理综合等不一样的效果。同时涉及“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自主招生等录取模式,对中学教学方式、班级组合方式影响很大。可以说,它的牵涉面特别广,影响特别大,典型地反映出高考改革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所以,总体上看,它的积极作用很明显,同时,带来的挑战也相当大。

南方周末:具体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它的好处?

刘海峰:首先,就是打破了多年来,大家在议论,也有人认为需要改掉的文理分科的这种格局。以前高中教育都是按高考文理分科来进行,要么理化生,要么史地政。2009年,当时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纲要》)时,关于是否文理分科就征求过意见,当时大家意见不一致,支持和反对的人大概各占一半。我们常讲应该全面发展,而文理分科对综合选拔人才及人才的全面发展不利,所以,高考改革在科目选择上打破文理分科是一个很大的变动。

再者,就是它带来了相当多样化的考试科目的组合。如果是六选三,像上海,大概是20种组合,浙江,七选三(多一门技术科),总的组合就是35种,理论上比两种组合要更多样化了。

第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