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吃出一个全球最大国

小龙虾的火爆,不仅与互联网文化相关,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有政府引导扶持,以及虾稻共生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快速扩张。

责任编辑:吴金勇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盱眙县街头,随处可见小龙虾雕塑。(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6月7日《南方周末》)

小龙虾的火爆,不仅与互联网文化相关,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有政府引导扶持,以及虾稻共生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快速扩张。

“中国是水产养殖的天堂。”2018年5月底,台湾教授陈瑶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如今中国内地红火的小龙虾产业,让他非常感慨。

早年,陈瑶湖就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攻读海洋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80年,他在美国渔业期刊发表了“虾稻共生”的学术论文。可惜,学成回国,知识却无用武之地。彼时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小龙虾养殖。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38年后,已经退休的陈瑶湖,再次来到中国大陆。当年,他的论文所论证的事实,在如今的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区大放异彩。

《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小龙虾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6年,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由26.55万吨增加至85.23万吨。当前,中国养殖面积超过900万亩,乃全球最大出产国。

在政府的引导下,小龙虾从一个“外来物种”,演变成了一种“网红美食”,一种产值逾1500亿的产业。它的商业进化之路是如何完成的?

生于稻田火于网络

《小龙虾报告》透露,中国小龙虾产业化始于1990年代,“捕捞+餐饮”为最早的商业模式。

於氏龙虾创始人於孝成,生于“龙虾之都”盱眙,拥有八十余家加盟商,二十年前,尝试给菜单添加龙虾,要从集贸市场拿货。村头乱窜的鱼虾,被农民捉来散卖,品质参差不齐。“都是野生的,壳上很多泥。”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龙虾节是龙虾产业起飞的起点。於孝成回忆,2000年起,政府开始举办“小龙虾节”,同时出台产业政策。这时品质统一的货源多起来,集中来自水域饲养;2010年之后,移动社交、外卖平台兴起,小龙虾成为网红,需求大爆发,虾价飞涨。

小龙虾发展很快,水域面积有限,供不上货,虾价涨得很厉害。当地政府开始想办法增加产能,于是当年陈瑶湖所倡导的“虾稻共生”的模式在盱眙开启。

2014年,盱眙县政府牵头,全县推广“虾稻共生”模式。当年,虾稻共生综合种养面积0.6万亩,2015年上升到2万亩。至2017年2月份,全县已发展到13.5万亩。

“可以说,没有龙虾节,就没有这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