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往事 霍尔果斯“淘金者”

先是新疆人,后有内地人,数以千计的中国人啸聚于此。好奇,懵懂,无知,潮水裹挟人群向西。

责任编辑:吴筱羽

(本文首发于2018年7月19日《南方周末》)

时代变了,如今有人凭借一家“注册型企业”即可在霍尔果斯淘金,而过去的“淘金客”,则把青春和全副身家押在苍茫的戈壁上“拼杀”。

“老贸易”高建刚还记得1992年的那个夏天。8月,他高中毕业,一心想混社会,提着几箱赊来的方便面,随人潮一路向西,涌入霍尔果斯。

1992年7月22日,国务院批准在霍尔果斯开启边民互市。

边民互市,指在陆路边境二十公里以内,经政府批准的开放点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过规定金额或数量范围内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毒辣的太阳把戈壁滩烤得焦烫,只有土路,罕有建筑。先是新疆人,后有内地人,数以千计的中国人啸聚于此。好奇,懵懂,无知,潮水裹挟人群向西。

“一杯杯卖炒瓜子,一天也能赚几百块”

资料记载,当年有4.85平方公里土地被划为边境互市贸易区。1992年8月15日贸易区运营时,开业的4000㎡工程里有27套房子,共计200个摊位。但商人们回忆,当年的互市贸易就是圈一块地,搭一顶帐篷,没有建筑物。哈方什么都缺,他们搬来化肥、废铜、废铝,换取中国人的食品、纺织品等轻工产品。中国人只需在边检站交两块钱办个证,随便拿点儿什么去霍尔果斯,都能易货或者换钱。通关时,没有仪器检验,肉眼看一下就行。

18岁的高建刚用方便面换了一个望远镜和一块手表,这是他第一次体验当“倒爷”的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