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的辩与变:如何将“水”放进实体经济

地方平台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交汇点之一,但也容易成为失控之处。

责任编辑:冯叶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8年7月22日,庐铜铁路竣工验收。铁路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长度112公里,时速120公里,总投资54亿元。(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7月26日《南方周末》)

地方平台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交汇点之一,但也容易成为失控之处。

如何通过杠杆加减魔术,真正优化经济结构,成为眼下的迫切问题。

2018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此次政策调整,备受瞩目。其中一个特别的背景,则是此前所谓的央行与财政部之争。

数日前,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公开表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列举了诸多财政政策问题,如积极财政下赤字不升反降。随后,一位署名“青尺”的财政系统人士在媒体撰文称,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

一来一往,两大宏观调控政策机构争议背后,既有地方政府和国企债务给金融系统造成的压力,也有宏观政策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担心,更是市场对于更深层次结构性改革的“呼唤”。

从去杠杆到稳杠杆

“货币政策宽松了这么多年,央行想要改变,但是政策改变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财政配合,就有可能制造新的问题,所以央行很焦虑。”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早在2017年10月,原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时说,如果经济中的顺周期因素过多,会导致市场过于乐观并造成矛盾的积累,从而

到一定时候出现“明斯基时刻”。

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形容经济体中隐藏的风险突然全面暴露,资产价格暴跌,经济体全线崩溃的那一刻。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金融杠杆下降产生直接作用。2018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文章《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指出,2017年杠杆率增幅比2012—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杠杆率增幅比2017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该文将现阶段的金融政策定位为:去杠杆初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