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师” 从哪里来

“如果一个人能够以光速追赶一束光”,那将出现什么情况?

责任编辑:钱昊平 何海宁

在《爱因斯坦传》作者艾萨克森看来,如果爱因斯坦不是在专利局而是进了学术圈做某个教授的助手,“他也许就会发表一些中规中矩的文章,在挑战传统观点方面畏首畏尾”。(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

“如果一个人能够以光速追赶一束光”,那将出现什么情况?1895年,爱因斯坦曾做过这样一个思想实验,“那么他所看到的波的排列就会完全不随时间变化”。正是以对这些“不可能之事”的想象力为基础,才使他在1905年这个奇迹年写出了五篇颠覆性的论文,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对爱因斯坦而言,这种想象力来自其学术研究不受权威和建制牵制的自由。在《爱因斯坦传》作者艾萨克森看来,如果爱因斯坦不是在专利局而是进了学术圈做某个教授的助手,“他也许就会发表一些中规中矩的文章,在挑战传统观点方面畏首畏尾”。

出于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在本世纪中叶“培养出一批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的需要,近日,教育部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的通知”中也特别强调了“尊重基础研究规律和特点,鼓励自由探索”“鼓励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甘坐板凳十年冷的精神”。这种从国家需要出发的计划,好处是有望用政治意志打破一些固有的条条框框,在科学研究领域内,强力创造出鼓励自由探索的空间。比如,改变以量来评价学术成果的体系,尽量避免爱因斯坦所说的“一个人在学术道路上被迫大量发表科学文章会导致思想浅薄的危险”这种情况。

显然,爱因斯坦这样的研究者,其内在的驱动力,首先是对科学与真理的好奇心。“珠峰计划”显然也认可最强大的内驱力来源于个体追求真理的自由兴趣:“支持科研人员根据兴趣自主选题,开展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非共识的创新研究”。这就要求打破“论资排辈”“权威人格”等积习,对一些甚至连同行也难以接受的“颠覆性”探索,保留自由空间。

但这不意味着不需要学术共同体。居里夫妇对“新射线”的研究,起源于贝克勒尔对稀有金属铀盐的有趣实验,由此他们发现了钚、镭等新元素。居里夫妇两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术共同体。妻子提炼镭元素,丈夫则研究该元素的性质,最后与贝克勒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珠峰计划”提出“成建制引进海外学术团队”,看到了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性。

资金和实验室等外在条件也非常重要,居里夫妇在简陋的大棚里做实验,纯粹出于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很长一段时间靠个体和朋友的力量来拼凑研究条件。确立镭作为一种独立元素的必要证据花费了他们4年的时间,后来居里夫人曾感叹:“如果设备齐全、资金充足的话,也许一年足矣。”

所以,如果要以国家意志催生“科学大师”,最重要的,是掌握国家行为的边界,让真正热爱科学研究的人能涌现出来,并为之提供自由探索的顶尖科研条件。

网络编辑:周凡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