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之父”田家炳

“我很高兴在1982年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将我这一点点收入让全国几十所大学和160所田家炳中学受惠,种种光荣受之有愧”。

责任编辑:孙凌宇

田家炳先生。(资料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

“我很高兴在1982年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将我这一点点收入让全国几十所大学和160所田家炳中学受惠,种种光荣受之有愧”。

2018年7月22日下午两点半,距离田家炳先生追思会尚有一小时,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已经人潮涌动。人群里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王志民、香港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等行政官员,有香港各大学校长或其代表,也有田氏族人与各地赶来的民众,占最大比例的一群人,年纪不等、三五成群,他们都是田家炳学校的学生。

参与追思会的人排队与田家炳的人形立牌合照,大部分民众直到此刻才知道他的模样。田家炳很少抛头露面,新闻照片也不常见诸报端。外出活动时,即便走在自己捐资的学校,也很少有学生认出他来。

方正的国字脸、开阔的额头,身材始终如一,瘦削而挺拔,田家炳一生都在严格地自我约束——每天早上,他都会做自创的晨练操,16套,每套64式。98岁时,原本并不饱满的两颊微微凹陷,年轻时整齐的牙变得有些稀落。但每每谈到教育,他眯着的眼睛就会一下子充满神采,目光如炬。

也难怪民众认不出,因为他看上去像任何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去世后,田家炳基金会发布讣告,这位老人的故事第一次得以大范围传播。

1982年,62岁的田家炳放下公司工作,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专心致力社会公益。至今,基金会已在国内资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间学校图书馆1800余间。他已累计捐资超过10亿港元用于内地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他还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资产。

田家炳16岁丧父辍学,到南洋寻找发展机会,开办了印尼第一家塑料薄膜厂。1958年,印尼排华情绪暗涌,田家炳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举家移居香港,隔年在屯门填海建厂,开拓香港人造皮革市场,迅速成为“香港人造皮革大王”。成立田家炳基金会后,他开始系统地推动慈善工作,并在90岁那年决定基金会由家族管理改为由社会人士参与,他只任名誉董事长。

同时,田家炳将余下的物业、资产全数捐给基金会,物业储金作为永久的资助经费。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他资金周转遇到困难,甚至卖掉居住了37年的别墅,全数用于捐款。晚年只租住公寓,过着他一贯的简朴生活。

讣告发出后,多个官方微博转载,评论转发数量一直上升。田家炳基金会副主席戴希立本以为,田家炳虽然专注慈善多年,但毕竟是个商人,评论难免会有“沽名钓誉”的负面评价。没想到转发的评论一一看过,竟是众口一词的好评。

非但如此,在筹备追思会时,田家炳基金会原本无法预计到场人数,计划将大剧院四层的场馆先开启两层,第三层供媒体拍摄。然而现场密密麻麻的人头让他们不得不改变计划,将四层全数开启。能容纳1600人的大剧院座无虚席,甚至有一百多名民众无法进场,只能通过门口墙壁的电视观看场内现场直播。他们的到来成为田家炳一生成就的最好证明。

田家炳最常讲的一句话是“中国的希望在教育”,2002年6月26日,他将这句话写成题词,用作田家炳基金会的口号。几十年来,田家炳的足迹遍布中国贫困地区,年逾九十仍坚持去捐助的师范院校与师生座谈,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和教育理念。弥留之际,据其家人回忆,田家炳身体已十分虚弱,眼睛也看不到东西,双手一直拿着一张印有全国30个省份的田家炳中小学的地图,不断抚摸。

这个来自广东梅州、长居香港、普通话带着客家口音的老人,比大多数人更关心内地的教育。他初中辍学,却拥有众多“博士”、“教授”的名誉称号。这些彰显身份、学术和成就的称号,放在田家炳的身上似乎恰如其分——几百座“田家炳大楼”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在地球上,除了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到、认识这颗星星,就如茫茫人海里,没有几个人认识田家炳一样。

长子田庆先望着从各地前来的民众,感慨道:“父亲常说,自己已经很满足了。我想,他的满足,就是他的幸福人生。”

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逝世,享年99岁。

1960年秋,香港屯门,田氏塑胶厂在填海建成的土地上正式开业。(资料图/图)

家父遗风

在1978年田家炳捐资100万港币兴建湖寮大桥(后改名田家炳大桥)前,田氏宗族已经在大埔绵延了八百余年,到田家炳,已经是第18代孙。父亲玉瑚公排行第二,开设“广泰兴”,主营砖瓦与油盐茶米等生意,乡里闻名。三叔翠珊公是清末最后一科秀才,四叔、五叔经商。在贫困的大埔,田家是富裕的家族。

父亲48岁那年,田家炳出生,是家里惟一的男孩。老来得子的父亲希望孩子能“彪炳百代”,为他取名“田家炳”。尽管陪伴田家炳的时间并不长,但父亲在他生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为他的人格打下了基础。

玉瑚公着重培养田家炳的品行。每日教导田家炳两句《朱柏庐治家格言》,背熟体会后,再教两句,并嘱咐他长期牢记并实践。这篇524字的治家格言田家炳倒背如流,并一生奉为圭臬。“这篇家训字字珠玑,涵盖面广,无论是待人接物、生活小节或个人修养,都有许多提醒,是行事为人的准则。”田家炳回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是田家炳践行到极致的一条。招待用的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