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20180809)

欢迎新老读者回应报道内容、交流热点话题、分享现实感悟,来稿请发nfzmreaders@163.com。

责任编辑:陈恺辰

(本文首发于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评论版“读者来信”及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新老读者回应报道内容、交流热点话题、分享现实感悟,来稿请发nfzmreaders@163.com。

政府需要举一反三

回应“小产权转正,深圳在探路”

2018年8月2日《南方周末》评论版

深圳进行历史遗留违建问题的处理,对期待“转正”的小产权房屋来说不啻为一个大大的福音。另一方面,全国各地都有形式各样、规模不一的违章建筑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什么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政府的管理和规划有没有切实考虑老百姓的需求?政府主管部门是否正确履行了职责、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责任?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的制度机制是否真正建立了起来?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反思的。否则,如果不能举一反三、亡羊补牢的话,按下葫芦浮起瓢,这面的“违建”在硬着头皮处理的时候,其他很多方面的“违法+”可能正在不断增长,也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隐患。

甘肃兰州❘马明智❘公务员

想生二孩不容易

回应“以色列关心主体民族生育率”

2018年7月26日《南方周末》自由谈版

自放开二孩政策以来,单位的同事几乎没有生二胎的意愿,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没人带孩子、教育成本高、想要自己的生活。生育愿望不高,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的事,还事关国家未来的发展。辽宁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困难重重(见7月26日《南方周末》B13版)。保证人口的稳定增长是国之大计,以色列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通过对家长的“减负”,让家长有进一步的生育愿望。可喜的是,广州部分区校开始实行课后托管政策,父母可以在正常下班后的时间去接孩子了,没人接孩子正在成为过去时。但学龄前的孩子该找谁带,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孩子占用了父母所有的休息时间,以致父母没有了自己的一点生活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人们的生育愿望。师夷长技以自强,参考其他国家的有效做法不失是个好计策。

广州❘郑静静❘市民

我家是“种粮大户”

前些天给甘肃秦安老家打电话,问麦子收成怎么样,母亲说是打了五磷肥袋子,我说那得三四百斤吧。1980年代中期风调雨顺,我家一年的小麦收成是四五千斤,产量是我们村的中下等水平,现在产量不及三十年前的十分之一,我家的排名更得大踏步靠后了?恰恰反过来了,我家现在是村里的种粮大户,70户人家种小麦的也就七八户,我家就是个别种小麦的人家之一。什么是时代造“英雄”?这就是!

弟弟在电话里说秋后家里干脆不种小麦了,明年就没得收小麦。我们老家越来越多的农民不种粮食了,改种经济林,或跑到城里打工。“种粮英雄”并不是光环,而是一种不赚钱的守旧思维……偏僻农村都向非粮化转型,这该喜还是该忧?

北京❘李成义❘外来工

“乡村”的与时俱进

现代文阅读中总是会出现“乡村”题材,表达的情感也多如出一辙:对于乡村质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现代喧嚣浮躁生活的不满,对于工业化浪潮下土地被占用的无奈和感慨。记得有一次做图片寓意题,一位老农扛着锄头望着远处,画面上写着:“俺的地呢?”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批判土地被占用导致农民流离失所”,但有个同学的答案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他说:“这体现了农民不懂现代土地政策。”

我觉得,现代文阅读中的“乡村”也该与时俱进了。乡村闲适生活固然值得怀念,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无法逆转,我们只有接受这个趋势。乡村对于我们城市中长大的孩子而言太遥远,有些感情无法深刻体悟。出题老师在选择“乡村”题材的现代文阅读时,可以多和时代背景相结合。正如“都市作家”张爱玲常用“电车、口红”作为意象,“乡村”在新时代也可以有新的意象表现。

浙江❘裘雨桐❘杭州高级中学高一

网络编辑:小夏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