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改革叙事起点:一座村庄里的“特区史”

深圳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这座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的村庄,是全国首个万元户村,也是深圳特区的叙事起点。

渔民村从香港淘来“泥头车”,给工地送水泥、石头、砖块,几分钱一块砖,拉回来能卖一毛多。

1360套单元房,通过抽签分到村民手中,每户能分到30多套、总面积1320平米的新房。由此,大规模城中村改造拉开序幕,一直持续至今。

责任编辑:顾策

城中村改造完成后,渔民村32户村民每户能分到36套新屋。(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8月16日《南方周末》)

从南向北,深圳、浦东、雄安是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历史上重要的三个城市地标。

同是荒僻之地,同是肩负重任的改革试验田,在不同的时代,三地代表着不同的改革方向,也引领着中国经济不断突围重生。

改革就是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受惠于34年前那次冲破制度藩篱的改革,深圳渔民村成了中国第一个万元户村,并在此后持续享受改革的红利。而在渔民村之外的整个深圳,如今已经成了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

1990年代的浦东开发带动了中部地区金融、服务业的崛起,引领外资走入广阔的中部腹地。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整个中国都受益于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繁荣,走入黄金十年。

2017年开始建设的雄安新区,则代表着对过去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反思。环保先行、引入面向未来的高科技产业、抛弃土地财政,雄安实验将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奠定基调。

深圳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这座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的村庄,是全国首个万元户村,也是深圳特区的叙事起点。

渔民村从香港淘来“泥头车”,给工地送水泥、石头、砖块,几分钱一块砖,拉回来能卖一毛多。

1360套单元房,通过抽签分到村民手中,每户能分到30多套、总面积1320平米的新房。由此,大规模城中村改造拉开序幕,一直持续至今。

因为早年见过“小平同志”,邓志标成了见证历史风云的“镇村之宝”。

他是深圳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的村主任。1984年1月24日—1月29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行程第二天,一行人来到深圳河河畔的渔民村参观“小洋楼”,留下一段“基本政策不会变”的佳话。

白驹过隙,当年总设计师的足迹历历在目,就连村口快捷酒店大堂,都悬挂着村干部与伟人同框的黑白影像。这座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的村庄,是全国首个万元户村,也是深圳特区的叙事起点。

2018年,“照片里的人”77岁了,他习惯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洗澡,因为有腰椎间盘突出,晚上温度低,担心洗澡会着凉。老人家年轻时跟着生产队打鱼,后来村集体搞运输,又带领乡亲扛沙包,落下病根了。“整日都在奔波,挣口饭吃。”邓志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他们的后辈们,不用再吃那样的劳苦。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