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 哈尔滨火灾追踪报道背后:“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

这不是鸡汤,而是汤剂——随症加减,辩证施治,亲身服用,疗效很好。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18年8月25日凌晨,哈尔滨市松北区北龙汤泉休闲酒店发生火灾。(视觉中国/图)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

这不是鸡汤,而是汤剂——随症加减,辩证施治,亲身服用,疗效很好。

说回正题。本次采访其实是一个比较失败的样本,拿出来分享,希望能自我解剖一下。

8月29日,哈尔滨火灾发生后的第4天,编辑钱昊平就约我写这题。但当时我“稿债”缠身。9月4日,再次约我写,角度是“遇难者老人的最后旅途”,说“好饭不怕香,好题不怕捂”(这是我私自添加的)。

和我对接的编辑给我讲了几个要点:最后的旅行;老龄化生活方式;保健品与旅游。

现在回想,在破题环节,我便出现了一个bug。这也直接导致我的第一稿差点“被废”。由于缺乏经验,我并没有准确领会编辑意图,我的思路还停留在事件本身,想到的采访对象也都是事件相关方:保健品公司、遇难者家属、幸存者老人。

采访的第一步是找人。我没去现场,但当时大火已经发生10天,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也基本“尘埃落定”。所以,最快捷的办法是向同行咨询。

在“六度空间&r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