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沉浮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一条主线,四十年来,国企从向企业内部人“放权让利”到产权改革,再到国有股东层面、监管机制的改革,每一次动作都意味着对权、责、利的重新探索,每一次调整都涉及以万亿计算的国有资产。如今,国企改革在新的历史时代再度提上日程,未来应该怎么改,不妨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为此,南方周末特推出本期专题:国企改革40年。

责任编辑:冯叶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8年2月1日,春运正式启幕,武汉高铁“陆地航母”蓄势待发。(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9月27日《南方周末》)

◉编者按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一条主线,四十年来,国企从向企业内部人“放权让利”到产权改革,再到国有股东层面、监管机制的改革,每一次动作都意味着对权、责、利的重新探索,每一次调整都涉及以万亿计算的国有资产。如今,国企改革在新的历史时代再度提上日程,未来应该怎么改,不妨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为此,南方周末特推出本期专题:国企改革40年。

“等飞机降落的时候,我骨头缝里发凉。”曾被外界称为“陈卖光”的陈光回忆。1996年2月,中央联合调查组到山东调查“卖光国企”事件,来的那天是腊月十五,北风呼啸,格外冷。他对即将到来的命运一无所知,“我的人生就好像一枚半空中的硬币,连自己也不知道会翻到哪一面”。

国企产权改革改至一定阶段之后,焦点逐步转向国资监管体制改革。通过管资本实现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接轨,应该成为改革的目标,而不是手段。

“步鑫生那些好的我们学了,不好的毙掉。”海盐县特种纤维织造厂经理赵荣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与步鑫生一同经历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开端,后来却分道扬镳。

步鑫生是改革开放的标杆式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率先在海盐衬衫厂推行“联产计酬”,引领时代风骚。赵荣华作为当时的车间主任,参与并见证了那段历史的沉浮。

当年,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举措,短期内激发了企业活力,可是,好景不长,因为经营不善、盲目扩张,明星企业最终倒闭。危机显现之前,由于观念不合,赵荣华与步鑫生分道扬镳,自立门户创办了国有性质的织造厂。

时光荏苒,步鑫生已于2015年6月去世。他的海盐衬衫厂被追认为改革历程当中事权下放、承包经营制的先驱,那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开端。

而国企改革是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四十年来,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等阶段。

放权让利

2001年5月25日,赵荣华接到步鑫生打来的电话,邀请他一起参加黄沙坞狮子头的“源亭”(钱江潮源处建有的一座亭子)落成仪式。

黄沙坞是钱江潮的发源地,“源亭”蕴涵着改革大潮生生不息的意味。步鑫生是剪彩嘉宾。

“源亭”落成仪式结束后,赵荣华将步鑫生接到特种纤维织造厂参观。看到占地70亩的厂区,两万多平方米的车间,一向滔滔不绝的步鑫生陷入了沉思。彼时,海盐衬衫厂已经关门十来年,二次创业也无疾而终,而“老战友”的项目,已成长为有着两百多名职工,年产值五千余万元的龙头企业。

步鑫生曾经也很辉煌。海盐衬衫厂原本只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固定资产两万多元,年利润5000元,做出来的衬衣,一半堆在仓库里。步鑫生接手后,实行“联产计酬”制,企业很快迎来腾飞。

“当时这一套东西,谁懂啊。”赵荣华回忆说。他留着寸头,发梢微白,回忆起年轻时的事情来,神采奕奕。

步鑫生改革的背景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国企改革普遍认同经济学家孙冶方的观点:国有企业之所以缺少活力与效率,是因为政府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改革的方向调整为对企业放权让利。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一书中写道,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若干规定》和5个相关文件,推广至全国。到了1980年,这些措施已经扩及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产值60%、利润70%的66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

“联产计酬”简言之,做多少衬衫,拿多少工钱,“实超实奖,实欠实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