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痛”的中国人 争议止痛药:“去污名化”的边界在哪

在疼痛管理上,中国和美国处在两极:美国因滥用止痛药,导致严重社会危机;中国则“忍痛”治病,镇痛治疗难以推广。

其症结在于阿片类药物的规范边界。而不少专家达成的共识是,不因成瘾而特别限制其医疗性使用,但要控制这类药物的适用范围,以及药企的过度推广活动。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17年10月中国镇痛周,河北省邯郸市第三医院医生在为居民义诊。在国内,疼痛科一直是备受冷落的科室。(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0月11日《南方周末》)

在疼痛管理上,中国和美国处在两极:美国因滥用止痛药,导致严重社会危机;中国则“忍痛”治病,镇痛治疗难以推广。

其症结在于阿片类药物的规范边界。而不少专家达成的共识是,不因成瘾而特别限制其医疗性使用,但要控制这类药物的适用范围,以及药企的过度推广活动。

2018年的秋天,对中国的医疗镇痛界来说有些热闹。10月第三周的“中国镇痛周”日益临近,但预热从9月就提前上演了。

2018年9月5日,止痛药跨国企业萌蒂制药在北京召开媒体座谈会,邀请知名医学专家,宣讲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中国镇痛是‘凹’水平,连低水平都没达到。”一位专家感慨。与会者认为,消除医生和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恐惧”,非常重要。

这类药物的规范管理,一直是国内外业界头疼的难题。

2018年9月18日,为规范医务人员临床诊断治疗,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版《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空前的镇痛推广行动,正承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受益于生活质量改善的患者和家属赞叹理念进步,部分医生却日益忧虑。一位参与了上述规范制定的专家评价,规范也好,各种项目也好,相对客观地反映了镇痛治疗的趋势,但背后隐约浮现的企业身影让他担忧。

2018年5月底的全国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上,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会长郝伟也在报告中提醒,中国应该从美国危机中吸取教训——不因阿片类药物成瘾而特别限制其医疗性使用,但要注意控制药企的活动。

“有哪些事情是可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边界在哪里?”前述专家的发问具有代表性。

“无痛医院”的尴尬

对于致力推广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医生王昆来说,他见过太多的疼痛了:满头油腻的冷汗,浑身直哆嗦,濒死的眼神,甚至丧失意识,无法自主调整体位。

癌痛是最为常见的疼痛之一,亦是阿片类药物主要的医治对象。癌痛的加剧,如同摁下了结局不佳的按钮。但这位天津市肿瘤医院疼痛科主任总心存希望,“如果干预及时,病人可能还拽得回来。”

结局常常让人遗憾。

一位胰腺癌晚期患者是被趴着推进疼痛科病房的。八次化疗,让她瘦成了皮包骨头。王昆提议,除痛治疗可以缓解痛苦,让患者较为舒服地走向人生终点。

家属一听急了,“弄这个没有意义,不治病。”

“那你认为什么才叫治病?”

回答让王昆语塞,“化疗才是治病。”

在大多数国人眼中,疼痛只是一种“忍忍就好了”的生理不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