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尊严死”有多远?

责任编辑:何海宁

(新华社/图)

半年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遇到了一个病人,央求给他做手术。

“肿瘤太大,我实在做不了。”顾晋拒绝了。病人曾做过一次直肠癌手术,术后10个月出现了造口部位癌。顾晋见到他时,肿瘤已经侵及腹壁。

病人不甘心,“我才32岁,还想看着女儿长大。但现在,我甚至无法拥抱她。”

因为这句话,从医30年的顾晋最终拍板,做!他解释,这是一场关乎患者“尊严”的手术。

手术做完,病人异常激动,他说自己重新品尝到了在人群中行走的滋味。遗憾的是,半年后,患者还是病情复发去世了。顾晋记录下整个故事,投稿给了美国专业期刊《结直肠与肛管疾病》,文章的标题是“病人的尊严能否影响外科决策”。

2018年10月13日,在“缓和医疗(安宁疗护)国际高峰论坛暨艺术行动”上,顾晋分享了这则故事,“无论是外科还是内科医生,都应该关注患者尊严,关注舒缓医疗。”

这一天,10月的第二个周六,也是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

2018年是现代安宁疗护运动创始人西西里·桑德斯诞辰100周年,本届活动的主题“缓和医疗,我最重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