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溺手机,家长看重分数 ——自然教育难进校园

“千万不要认为农村的孩子就不需要自然教育了,根本没人教他们。”

责任编辑:汪韬

在酒店的草坪上,第五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首次增开“自然大集”,现场准备了涂鸦画布,家长和孩子们给树叶涂上五彩缤纷的颜料,合作拓印出美丽的作品。(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15日《南方周末》)

“千万不要认为农村的孩子就不需要自然教育了,根本没人教他们。”

“为什么新东方搞得这么好?因为孩子一进去再出来,英语成绩刷刷地往上走,看得见的效果。那自然教育呢?”

35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山竹”肆虐广东时,全省停课三天。孩子们开心极了,窝在家里玩手机和平板电脑。

但看到行道树被连根拔起,阻断道路,鲜有家长能讲清台风的成因、利弊乃至避险。复课的第一天,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就开设了《“山竹”之后》课程。有同学提问,为什么叫“山竹”而不叫“菠萝包”?

“‘山竹’是一个进行自然教育的契机,课程标准里也会讲到地球水圈,所以我们用了一个及时教育的方式。”2018年11月10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五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上,来自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的教师沈甜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大自然赠予了绝佳的体验式教育场景,但想要把跨学科的自然教育推进校园太难了,不仅有户外安全问题,也缺专业的老师,甚至无法评判“被自然教育”后有什么成效。

孩子们的“自然缺失症”持续引发关注,城市的孩子没见过乡村,乡村留守儿童也沉溺于手机。自然教育缺失的隐形危害,可能比一场台风的影响还要深远。

自然课重回一年级

应对“山竹”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山竹”的课程设计也横跨多个学科,包括生物、地理、化学等。

科学老师就讲解名称由来,现场演示台风成因的模拟实验。同时引导同学们辩证地看待台风,台风能带来丰沛的淡水资源,还能增加捕鱼产量。

在初中部的生物地理课堂中,老师以台风为切入点,引导展开了“台风的利与弊”“气候变暖是否台风的幕后推手”“城市绿化中应如何选择防风类树种”“灾后如何重建城市生态”等一系列讨论。

尽管“自然教育”四个字并未出现在课程或教材里,但小学的科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