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饲料大王的来时路

当初下订单的人跑路了,兄弟几个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刘永好说,当时非常绝望,因为生产用的钱都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说好要还钱,结果被骗,当时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8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后,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走出主会场。(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15日《南方周末》)

当初下订单的人跑路了,兄弟几个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刘永好说,当时非常绝望,因为生产用的钱都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说好要还钱,结果被骗,当时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最爱劳动的人”

刘永好1951年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职工家庭。他的父亲刘大墉当时是新津法院的第一任院长,母亲郑康致是城郊平岗小学的老师。

在他降生之前,已经有了三位哥哥,此后还多了一个妹妹。新津人当时大概都不会想到,这个并不起眼的7口之家,后来会成为整个县城的传奇。

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由于物资缺乏,政府施行供给制。刘家父母虽然都有正式工作,但面对四个儿子也只能勉强度日,三哥刘永美还被送给别人领养。

儿女众多,工资不够,家境自然清贫。童年时期的刘永好有时连衣服鞋子也没有。十多岁时,他就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到县城街上去捡煤渣,因为沿街的商贩总是一大早清理前一日烧剩下的煤渣。很多小孩都会去捡,为了尽量多捡些,他总是起得最早,好赶在别人前面。

除了捡煤渣,还要捡柴火给家里用,多了就拿去卖,贴补家用。那时,刘永好的大哥、二哥都住校念书,妹妹还小,需要人照顾,刘永好因此成了家里“最爱劳动的人”。

1964年,父亲刘大墉被打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工资减半,后又被关进牛棚。母亲也被拉到街上游行,病退在家。虽然当时大哥刘永言已经进入成都工厂工作,但5口之家依然疲于奔命,刘永好只能更勤快地捡煤渣和柴火,有时甚至还去帮人倒马桶赚钱。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69年,刚刚上了两年初中的刘永好,又赶上了“知识青年下乡”,以知青的身份去插队。在他的记忆里,那是人生最艰难的岁月,因为吃不饱饭,肚子饿,每天不到中午,就会吐“青水”。

那时川藏国道刚修通,正在铺沥青,但沥青质量不好,太阳晒久会融化。刘永好那时候没有鞋穿,每次走过都粘一脚沥青,不光起泡,皮都要掉一层。他开玩笑说,自己现在44码的大脚,可能就是当时不穿鞋造成的。

除了热爱机械之外,他喜欢游泳,到了夏天几乎每天都要在岷江里待两小时。早年的这些经历也让他学会了各种技能,他自称什么菜都会做,会踩缝纫机做衣服,后来还学会了修电器。

刘永好说,正是这些经历给了他信心,当时觉得自己什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