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是为了保护动物而不是消费动物”——第四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启动

“在欧洲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EAZA)制定的规则中,动物是不能够被买卖的,出于动物繁育的需求,动物园之间可以进行策略的交换,但是规则是严格的,也不能为了吸引游客去捕猎野生动物。”

责任编辑:汪韬

美国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名誉园长、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上届主席丹尼斯·凯利(马月/图)

“在欧洲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EAZA)制定的规则中,动物是不能够被买卖的,出于动物繁育的需求,动物园之间可以进行策略的交换,但是规则是严格的,也不能为了吸引游客去捕猎野生动物。”

“很多动、植物园以及水族馆并没有很好的专业性来保护物种,它们目睹了许多濒危物种的灭绝。”

2018年11月8日,第四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启动仪式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美国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名誉园长、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上届主席丹尼斯·凯利提到,动物园不仅仅是一个娱乐场所,更是拯救濒危物种的重要途径。

一个月前,“东北虎林园内游客付费50元便可与幼虎合影”的视频引发热议。动物太瘦或是游客投食过多甚至撑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丹麦的哥本哈根动物园研究与保护部主任本特·霍尔斯特演讲的也是类似话题——“动物园是野生动物的支持者而非消费者”。他介绍:“在欧洲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EAZA)制定的规则中,动物是不能够被买卖的,出于动物繁育的需求,动物园之间可以进行策略的交换,但是规则是严格的,也不能为了吸引游客去捕猎野生动物。”

他认为,动物园的保育中心不仅仅要考虑到动物园的娱乐性,更重要还有其教育意义以及研究意义。1985年起,欧洲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管理下的欧洲濒危物种计划(EEP),通过各个动物园之间的协调育种,成功使得欧洲动物园的小熊猫的数量从分布在15个动物园的52只,发展到了如今分布在173个动物园的375只。

不仅仅是动植物园内的保育,以“保护生态化境,共建美丽家园”为主题的启动仪式上,本届自然保护周形象大使、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发出“生态文明行动倡议”。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17位自然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分享了物种保护、动物园保育、生态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届自然保护周形象大使、京剧演员王珮瑜(主办方供图/图)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在他的演讲“诗意栖居——中国绿色城市建设”中提到,要将整个城市建设成为花园,有着良好规划的湿地和绿地系统不仅仅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也可以为动植物的生长、繁育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马克·约翰逊介绍了城市生活演变对自然的影响。在2008年,全球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了乡村或者自然的区域。在中国,城市人口也在2014年到达了54%。作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典型,他利用卫星地图,展示了过去30年以来上海城市的扩展,这个过程中大量的绿地被城市所吞噬,成为了楼房与道路。

“我还记得,童年时回到南汇农村的外婆家,稻田里蛙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厚在谈到“上海的两栖类保育”的时候也说到,由于栖息地的丧失与片段化、化学污染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金线蛙、黑斑蛙等在以前上海农村随处可见“农田卫士”,已经很难看到。无斑雨蛙甚至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针对黄条背蟾蜍的保护,本特·霍尔斯特则介绍了丹麦的一项计划,他们与当地居民社区合作科普,在动物园里宣传,最后成功使黄条背蟾蜍走出了濒危。

此外,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副站长涂荣秀还鼓励大家拿起望远镜和相机,加入观鸟、拍鸟、选“市鸟”的队伍中来;上海尚德实验学校的学生代表现场讲述了他们为校园内的常见植物挂牌的故事。

接下来一周中,青少年主题活动、生态践行等9大主题活动将继续展开,公众可以在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中学习体验,也可以去到东滩湿地、动植物园以及森林公园等户外场所了解自然。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