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如何复兴台湾乡村

乡民放假三天,欣赏云门舞集的演出《松烟》。第一天长云蔽日,舞者登台,阳光忽然从云缝中射下,在舞台上投出婀娜的人影。第二天疾风劲吹,舞者裙摆鼓荡,猎猎飞扬。第三天晴光万里,远山重现,稻浪起伏。

责任编辑:宋宇

2018年10月的秋收时节,云门舞集再赴池上演出,舞台即搭建于稻田中。三天演出的观众超过7000人次,对于常住人口只有4000人的池上乡如同过年,乡民也有机会欣赏自己居住的地方。(台湾好基金会供图 /刘振祥/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原标题:“每个乡镇的长相都不一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 ——艺术家如何复兴台湾乡村)

乡民放假三天,欣赏云门舞集的演出《松烟》。第一天长云蔽日,舞者登台,阳光忽然从云缝中射下,在舞台上投出婀娜的人影。第二天疾风劲吹,舞者裙摆鼓荡,猎猎飞扬。第三天晴光万里,远山重现,稻浪起伏。

云忠和美锜是台湾池上乡的农民夫妇,他们有四个儿女。养活全家六口人的,是田里的稻谷。

一年四季,夫妻俩的心都拴在稻田里。秧苗插下去,他们要对付偷吃稻禾的金宝螺和野鸭;抽穗期追水施肥,祈祷台风不要干扰开花授粉;收割则要与乌云赛跑,一旦遇上连日雨水,稻谷长出“胡须”、发了芽,米就不能吃了。

2018年10月,晚稻垂穗,又到秋收季节。云忠和美锜给自己放假三天,面朝自家金黄的稻田坐下,静静欣赏云门舞集的演出《松烟》。

第一天长云蔽日,舞者登台,阳光忽然从云缝中射下,在舞台上投出婀娜的人影。第二天疾风劲吹,舞者裙摆鼓荡,猎猎飞扬。第三天晴光万里,远山重现,稻浪起伏。

在农家人看来,阴晴云雨都是老天爷的脸色,左右着收成。他们暂时成为观众,眼前风景熟悉又陌生。因着2018年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池上乡175公顷稻子暂缓收割,成为舞台景观的一部分,核心区域恰是云忠和美锜家的稻田。

三天演出的观众超过7000人次,包括作家龙应台、艺术家蒋勋、导演朱延平等文化名人。对于常住人口只有4000人的池上乡,这恍如过年。

十几年前,池上面临着乡镇的普遍困境。池上乡地处台东偏远山区,鲜少观光客涉足;土地被规划为农业用地,无法发展工商业;八千多户籍人口,一半离乡在大城市求学谋生,留守的孩子不乏早恋、辍学者,老人往往空巢独居。更可怕的是人心颓丧。

转机出现在2004年,台湾开始举办稻米品质竞赛,实行有机栽培十多年的池上米连夺三届冠军,顿时声名远播。池上人深受鼓舞,在乡里也办起稻米竞赛,2006年起每季评出前十名,各奖励16万元新台币。每年秋收,全台湾产粮区都等池上米先定价,再参照这个最高价往下定价。

随后,池上人开始思考下一步。2009年,他们与台湾好基金会合作,创办池上秋收艺术节,接连迎来云门舞集、优人神鼓、张惠妹、伍佰。十年来,池上的大坡池畔建起音乐馆,旧谷仓改造成美术馆,蒋勋等名家驻村生活,明星金城武亦来乡间公路拍摄广告。

云门舞集两次来池上演出,头一天都是“乡亲场”,专供乡民观赏。创始人林怀民看到,一群从台东市里来的游客被挡在入口。“志工说:‘不行,一定要池上的身份证。’那群人说:‘好拉风啊!’”林怀民笑着感叹,“他们有尊严的感觉出来。这样的自信,对整个社群是很重要的。”

“突然间发现家乡如此的美”

池上秋收艺术节诞生于一次饭桌闲谈。

2009年,台湾好基金会成员来到池上,希望帮助当地发展。“池上人自主性很强,他们觉得:‘你们是台北来的,不懂我们,不是你让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基金会执行长李应平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于是,基金会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