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溯源:事实已不重要

在社交媒体上,一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与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否相符。

责任编辑:朱力远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让知识的生成和分享不再需要中间媒介。每个用户既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也可以是知识的消费者。(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

在社交媒体上,一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与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否相符。这种趋势导致了假消息的泛滥。但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有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呢?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直到几年前,报纸和电视谈论的话题还是由编辑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而在今天,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的分享模式让用户能够自下而上地产生流行话题。这种对所有话题“一视同仁”的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时政新闻、自拍视频或者最新的菊苣奶酪菜谱都有可能获得相同的关注度。

筛选、审核信息的中间媒介消失后,我们每个人既是内容的产生者,也是内容的消费者。数据表明,从2017年第三季度开始,Facebook每月的活跃用户超过20亿人。无所不在的Facebook俨然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媒介,而信息在这个平台上面的传播方式与平台本身的商业模式密切相关。由于社交媒体的巨大规模,我们已经很难忽略它们对当今社会和公众舆论的影响。

全球性威胁

广义上的互联网,和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生事物已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改变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法国哲学家皮埃尔·列维(Pierre Levy,他在数字技术对文化的影响这一研究领域有深刻的洞察)和其他评论家预测了集体智慧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传播不再受中间媒介和地理条件的限制,社会将因此飞速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仅在Facebook上,每分钟就会出现300万条新信息。因此,社交媒体迅速成为许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美国,超过一半以上的人(51%)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性曝光,即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且排斥其他不同的观点,在全球对话和公共舆论中的影响力愈加明显。在去中介化和话题平等化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局限变得至关重要。

假新闻,或者说那些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假消息,正在这些平台上泛滥成灾。早在2013年,世界经济论坛就将病毒般传播的假新闻看作是全球性威胁之一。

我们的一些研究似乎表明,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无论合乎事实与否,只偏好地获取符合自己认知的信息的倾向)在网络社交活动中占据着重要角色,在Facebook上尤其如此。举例来说,虽然用户几乎可以和任何人交流,也可以获得任何类型的信息和观点,他们还是倾向于建立与自己观点相契合的“回声室”(回声室效应:在媒体上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