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线关”兴废史

“这是共和国诞生以来,建设的首条经济特区管理线。二线关的变迁史,也是一部深圳的进化史。它的建立,是为改革开放护航;它的拆除,是为深化改革开放铺路。

如今,在网上搜索“二线关”,能找到不少网友制作的骑行攻略,这条曾经的边防管理线,已经成为一条市民休闲游玩的观光线。

责任编辑:姚忆江

编者按:

2018年1月15日,贯穿深圳特区建设史的“二线关”告别历史舞台,特区管理线是一条边界管理线,36年来,边防执勤从“武装保卫”转变为“管理服务”,反映出口岸从边防重地到两地服务枢纽的转变,深圳从边关到窗口的现代化转型,也折射出军队为特区服务的一条政策演变之路,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这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观察维度。

2015年6月5日,深圳,布吉关、南头关正在拆除。图为深圳布吉检查站进关方向的早高峰车流。(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2月6日《南方周末》)

“这是共和国诞生以来,建设的首条经济特区管理线。二线关的变迁史,也是一部深圳的进化史。它的建立,是为改革开放护航;它的拆除,是为深化改革开放铺路。

如今,在网上搜索“二线关”,能找到不少网友制作的骑行攻略,这条曾经的边防管理线,已经成为一条市民休闲游玩的观光线。

谭录明的办公桌上摆着他的一张军装照,照片上的背景,是一个已不再有的建筑物:布吉关。

布吉关消失在3年前,在那个燥热的7月,几台炮机轮番作业、粉尘四起。洒水车不断喷淋下,不到3天,存在了32年的布吉检查站联检大楼被夷为平地,“下车过关查边防证,没证遣返樟木头”的年代,也一去不复返。

如今,布吉关原址建起了公交枢纽,地铁从头顶穿过,旁边的草埔木棉岭社区是湖北“的哥村”,四千多名的哥驾驶着红色捷达,连接着关内关外。深圳特区建立38年来,曾有36年被一道道物理阻隔割裂,这便是“二线关”。相当于两个马拉松长度的它,由用花岗岩石板铺成的巡逻道、2.8米高的铁丝网等组成,一网之隔,隔开关内关外。

曾经的关山难越,如今一路坦途。谭录明见过新生,也见过告别;见过阻隔,也见过开放。曾任广东边防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以下简称“特检站”)参谋长的他,亲历了“二线关”建关、守关、撤关的全过程。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广东省,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旨在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这道存在了36年的“二线”,正式走入历史。

为此,深圳人等了8年。

2010年7月,国务院批复深圳经济特区扩大至全市,“二线”分隔特区内外的职能,成为过去时。2014年7月,深圳“特检站”官兵被分流,“二线”名存实亡,只留下关口的建筑和车检通道、安全岛、岗亭等设施。2015年6月,16个关口综合改善工程启动,“二线关”从此在地图上“消失”。如今,“特检站”被拆除,边防官兵的身影不再,昔日戒备森严、闲人勿近的巡逻道,成了市民休闲健步的绿道。

如今,物理意义上的“二线关”已除,思想上的“二线关”,以及关内关外的发展差距,依然一定程度存在。二线关的变迁史,也是一部深圳的进化史。它的建立,是为改革开放护航;如今,它的拆除,是为深化改革开放铺路。

建关:史无前例的“二线”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歌曲《春天的故事》里唱到的这个圈,就是当年的“关内”。

在老百姓看来,“二线”的称谓,来自于与深圳和香港的边境线“一线”相呼应。谭录明解释道,“二线”其实是特区管理线和边境管理线的合称。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同意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经过中国海洋直升机公司的三次航测,确定了当时的特区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只占现在深圳面积的16%,特区管理线便修建在原特区与非特区之间。而原来在宝安与东莞、惠州交界处的边境管理线,就此南移,与特区管理线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