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体育,“十亿人民”的奔腾年代

“大家永远同进同出,洗澡都是一起回来。”“遇到弱队,要是有人说随便打打,我就虎脸:你下去!你不打,有人要打。这种看菜吃饭的作风,打球最忌讳。”

责任编辑:郭力 朱红军

体育国家时代——【专题:举国五十载】

1988年夏天,兰州女孩张露在家里的黑白电视机上收看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国队的失误让她忍不住跳脚蹬踏,差点把床单踹破了。那一年,她13岁。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军人,每每眯着眼睛在电视机旁守候中国球队打完国际比赛,接着就问儿女们:“咋样?”
如果输了,老头的反应就会是:“别说了!饭桶!大草包!都他妈该给我撤职查办!”
上世纪80年代,“十亿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国家休戚相关。而女排、体育,提供了一个最佳的舞台……

同是1988年夏天,卡尔·刘易斯在奥运会上对中国记者说:“我参加比赛的目的,是想激发更多的人的热情,参加到田径运动中来,去竞争,去争取成功。”

这话让记者一愣——如果是中国运动员,说出的一定是“为国争光”,还有,“感谢十亿人民的支持”。

“十亿人民”的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国家休戚相关。

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航向上起锚不久的中国,首先在竞技体育的运动场上,开始学习与更多国际主体间的博弈、竞争、相处之道。她急于求胜,急于证明自己。

中国的80年代,以第六个五年计划开篇。1985年初,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宋平在全国人大上的报告里,对各行各业的总结,不时出现“全面大幅度增长”、“蓬勃兴起”、“欣欣向荣”等语句。报告说:“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而同时,“经济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

来之不易的安定和发展,以及对未来的不由自主的展望,悄然温暖着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中国”这两个字的感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民族意识汇合在一起,鼓荡成为一股热潮。

而女排、体育,提供了一个最佳的舞台。

理 想
那时候,普通民众都拼命写信给中国女排,要求练排球,要拿奥运冠军。

女排“五连冠”的辉煌,伴随国人走过了大半个80年代。然而,1988年中国军团兵败汉城,只得到5块金牌,女排更是惨败在俄罗斯手下,第一局0比15,3局总共只得了11分。

那天的赛场,坐满了从全世界各地赶来助威的海外华侨、港澳台胞。赛后,一位华侨说:“今天奥运有两大新闻,一个是约翰逊被没收金牌,一个是曾获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失常。如果说约翰逊是吃了兴奋剂,那中国女排就是吃了安眠药!”

那是李国君进入国家队后首次出征奥运会,那时她还是一个小队员。

作为一位篮球运动员的女儿,扎着洋葱辫的李国君,从小就跟着父亲出入于球场。这位日后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