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法理”出牌的高院院长

“一定要像西方法官那样戴着头套、穿着法袍、在高堂上一槌才是好的么?”张立勇建议法官改穿制服,“你要穿法袍就和群众保持距离了。”

责任编辑:赵蕾 实习生 卢丽涛

■“你要穿法袍就和群众保持距离了。”
■“可能按照法条,张三赢、李四输没错,但是你下判了以后,结果双方都起来上访,都起来闹,那么你说这个案子办对了吗?”
■“我们有的法官很羡慕西方法官只需要坐堂、听诉、静思的状态,对自己还要把大量时间用于田间地头和接待上访感到不理解。而我认为这恰恰是一名中国法官的尊荣。”

赴最高法院上访数由全国前三退居第八,在网上公开判决书,推行马锡五审判模式——近日来,河南高院引来法律界和媒体注目,有认同,也有质疑。法院内部,有法官称之为“张院长新政”。

2008年1月,张立勇走马上任。这个半辈子从事党政工作、当过市长和市委书记的共产党人,从未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法官。按照中国的惯例,高级法院院长自动成为二级大法官。

“我没有条条框框。”张立勇自己这样说道。但他不认为自己是外行人,据其介绍,他在中纪委工作期间通过了“全国律师函授中心”的考试,“还是比较难的,不亚于司法考试。”他还拥有法律硕士学位。

也有他的下属称,他们的院长学哲学出身是一种优势。以人类最基础的学科为背景,他似乎可以更自由地掌控一切。

历史似有意赋予张立勇特别的使命。2008年,恰逢中国司法改革开始转向。在他看来,这一年,全国上下,法院最主要的工作,实际上是“从根本上解决理念的问题”,也就是,抛弃西方崇拜,重倡社会主义法制理念。

上任不久,张立勇就发表了自己的“十二条解放思想”——众多“解放思想”的官员政要中,一个法院院长的出现显得有点突出。不管你对他的改革如何评价,他的确是一位有政治抱负的官员。

“所谓人民法院就是要走人民路线,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是张立勇的核心理念。甫一上任,他就开始大张旗鼓,频频出牌。

延安“寻根”

2008年5月中旬,所有的中级法院院长和高院中层以上干部,在他的带领下,去了中共的革命圣地延安,参观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还温习了七十多年前的《法官誓词》。

这趟老区之行被张立勇称为“寻根之旅”。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那里,他“找到了我们党法律审判工作的根”。

回来后,他重彰七十多年前的“马锡五审判模式”并迅速在全省推广。马锡五是中共延安时期的高等法院院长,以其命名的审判模式,一般采取巡回审理、田间开庭等便利诉讼程序,法官以调解为主,司法干部与群众共同断案。

这种简捷易行的审判模式曾一度风行。但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在此模式下,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群众都和法院一样有效地解决纠纷,不需要任何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