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煤改现象

这是一场私营企业不乐意、地方政府有顾虑、大企业没有热情的改革,那么,改革的动力在哪里呢?

临汾市近年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矿难史,最多的时候一年因矿难死亡数百人。这些矿难除了让这个地级市有独特的记者文化(记者站林立,一年交50万元就能获得4个证件,最多的时候,这个地级市有上百个记者站),更让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官场文化,如果一个副市长从分管煤炭的位置调到社保等部门,他也要庆贺一番,这意味着他可以在同级位置相对安全地等待晋升。

在临汾的官员们看来,如果这次煤炭改革完成了,那么今后如果再有矿难,撤职的不会是地方的官员,而是国企老总。

如果说临汾的官场死结是因为煤,那么这场煤炭资源整合改革在官员们看来正是化解这一问题的良药。

临汾市的官员因为矿难换得太频繁了,14年换了9任煤炭局长,9年换了5任书记,还不包括书记空缺期间行使书记职权的一名省委常委。

推卸责任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权力,可是他们更愿意在私底下抱怨,虽然他们也不清楚改革后是否真的能让他们卸责。

综合各方面看来,这是一场私营企业不乐意、地方政府有顾虑、大企业没有热情的改革,那么,改革的动力在哪里呢?且不说改革的手段和措施公平、透明与否,改革是否符合法治原则以及与国家之前的政策是否相悖,推动改革的两大原因,安全和资源有效开采问题,真的能够通过民营企业退出、国有企业接盘达到吗?

谁的玉米?

“山西的乡镇企业就是一个字,煤,没有煤就没有山西的乡镇企业。”说这句话的人叫樊纪亨,临汾市撤地改市后的第一任市委书记。

煤炭值钱,煤炭公司老总就成了香饽饽。在计划经济年代,山西省分管煤炭的干部不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会是开不成的。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曾把山西省11个统备煤矿中最好的7个直接收归中央管理,这一逻辑在一些人看来恰似现在山西省属企业要兼并私营煤矿。

1986年胡耀邦到山西考察,继续提倡他在1983年就提出的“有水快流、扬长避短、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的经济改革思路,于是山西的小煤矿迅速崛起。

年过花甲的樊纪亨1984年就在临汾市洪洞县任副县长,分管乡镇企业,2001年起任临汾市委书记,对临汾市煤炭经济发展了如指掌,甚至可以说,临汾的经济起飞就在他的任期内完成。

小煤矿最初也并不是私人的,大多是村里或乡政府的,他们有关系,能从信用社贷款。只是到了后来,这些乡干部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