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可去和狗玩一会儿”——方力钧的自我考古

“光头”是方力钧的商标,被评论界命名为“泼皮现实主义”,常与王朔的小说、崔健的摇滚并论。当时方力钧确实看了大量王朔的小说,听崔健的音乐,“有他们撑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大家说什么做什么,开什么样玩笑都是正常的。”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王华

“光头”是方力钧的商标,被评论界命名为“泼皮现实主义”,常与王朔的小说、崔健的摇滚并论。当时方力钧确实看了大量王朔的小说,听崔健的音乐,“有他们撑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大家说什么做什么,开什么样玩笑都是正常的。”

如今,方力钧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对于我,最大的问题是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不跟大家一起玩,我自己躲起来,因为在一起玩太危险了。”

方力钧是在琐事里长大的,这些个人“大事记”按时序罗列:第一次目睹不测死亡,走后门进了邯郸铁中的美术组学画,考上中央美院,第一次以100元兑换券卖出一幅版画,穷困潦倒在大学校园贩卖明信片。同期的政治、文化时事在一旁作为宏大的衬托或对应:庐山会议和农业学大寨、“文革”结束和恢复高考、美术界“85新潮”开始、胡耀邦逝世、《渴望》热播……于是他的那些大事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琐事。

他就这样从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变成似乎不那么普通的人。

广东美术馆举办的方力钧个人展览《时间线索》,除了近年新作,还用四个展厅陈列了方力钧的大量个人文献。儿时的图画作业,初学画时稚拙的素描,学习“毛选”的心得笔记,上中专学陶瓷美术专业时的瓷器图案设计,读过的书籍杂志,“光头”系列最初的雏形……

他将这次展览称为“自我考古”:“不但自己能够比较明了自己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们也应该告诉别人我们是怎样生长的,我们的土壤成分和长出来的果实,关系是什么。”

方力钧开始做雕塑,一群满满挤在铁笼子里的肉色的圆滚滚的小人,手里拿着各式粗笨的武器,瞪着茫然空洞的警惕眼神“一致对外”,这些调侃似乎比“光头”时期的方力钧更活泼更犀利  图/鲁海涛/CFP

1993年12月,他的油画《第二组2号》上了《纽约时报周刊》的封面,杂志内文的标题是“不只是一个呵欠,而是可能解救中国的吼叫” 。光头打呵欠的形象,原型是朋友于天宏的一张生活照片。 图/方力钧

方力钧不讳言自己为了卖画而画。去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他画了一幅“同舟共济”,“猴子呀马呀鸡呀在一个船上,像开玩笑一样的。” 图/方力钧

野狗和人犯

方力钧第一次目睹死亡是7岁。

在路上,看见一个父亲骑车带着儿子。车后座夹着的大白菜掉了,孩子从前杠跳下去捡白菜,一辆马车驶过,车把式没留意到,车轮从孩子头上碾了过去。

在1974年的记事里,方力钧提到了三起意外死亡,都是与他年龄相仿的少年。

今年4月方力钧在台北也做了一个文献档案展,名为“像野狗一样生活”。在与策展人卢迎华的访谈中他说:“我以前一直特别想写一本关于我亲眼见到的死亡的书,每一个小故事,都是我亲眼看到的。但是始终写不下来,因为一旦写到一个程度,心理的压力受不了,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

方力钧的一些口述,有时具有类似余华小说的气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