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凡达》 提高大片门槛

詹姆斯·卡梅隆热爱制造大片。在他将近30年的从业生涯里,只有9部剧情长片,但几乎每部都是可圈可点的大片,交织着炫目的科技与迷人的想象。他借《泰坦尼克号》女主角之口所说的“男性对尺寸的迷恋”,或者可以作为他的大片情结的最佳解释;12年后他推出的剧情长片《阿凡达》,延续了一贯的卡氏风格,以最新的视效手段摧枯拉朽地冲击着观者的视觉。虽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电影工业的发展,但《阿凡达》无疑是其中最为激进,也最为强大的。

卡梅隆一直是圈内闻名的科幻迷和技术狂人。《终结者2》中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至今仍令影迷念念不忘,《泰坦尼克号》使用动作捕捉技术虚拟沉船时甲板上人潮涌动的画面也堪称经典。为了准备这部《阿凡达》,卡梅隆更是先后拍摄了《重返俾斯麦战舰》、《深渊幽灵》和《深海异形》3部纪录片,打磨他设计的3D摄影系统及画面效果。这一切努力的结果就是3D版的《阿凡达》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全新世界,画面层次感之丰富,足以支撑两次以上的反复观影。

《阿凡达》最妙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的60%都来自CG制作,每一处都经过卡梅隆的精心设计,以至于初次观看只能获得大概印象,第二次才能达到最佳体验。比如导演本人是一个左撇子,所以片中的纳美人都是左手射击,再比如阿凡达虽然高度仿真,但是细看之下就能发现,真正的纳美人只有4指。潘多拉星球上那些瑰丽奇异的植物和动物,灵感大都源自导演平时潜水的所见,尤其那些灵魂之树的种子,造型似水母晶莹透明,姿态却如蒲公英一般,飘落在男主角的头上肩上,在船头展翅飞翔,让人不得不再次惊叹卡氏营造情调的功底。

由于形式太过强大,影片的内容反倒乏善可陈。幸好卡梅隆一向是滥俗故事大王,这次他在《阿凡达》里讲述了一个《风中奇缘》式的老段子:代表更高级文明的白人对潘多拉星球原住民进行攻击与掠夺,期间一个白人先行者与土著公主相爱,最后先进技术与高科技武器在原始的刀枪弓箭面前落败,赤裸裸地声讨人类的算计与贪婪,揭露了一味追求所谓的进步对自然造成的伤害与破坏。

最为讽刺的是,在影片之外的现实世界里,《阿凡达》代表的超级大片所扮演的正是强势的白人角色,而那些没有高科技外衣的中小成本电影则处于纳美人的地位。卡梅隆一边在自己的作品里同情那些淳朴善良的族人,一边扛起CG和3D技术的机关枪扫射同档期的中小成本影片。剧情可以浪漫,但是现实永远残酷——《阿凡达》还未进入庞大的内地市场,其票房就已经突破6亿大关;国产影片早就打听好上映档期,夹紧尾巴绕道而行。

以上还只是小问题——《阿凡达》目前可能产生的最坏影响,是将大片的门槛再度提高,把单部影片的造价提升至3至5亿美元之多,进而衍生出新一轮的好大喜功,这于北美和国内影市而言都绝非喜讯。第五代在转型期间就曾经出现过预算突增导致导演措手不及、水准大失的案例,且不止一例。如果《阿凡达》再创纪录,国内大片的投资金额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这是一部必须在大银幕前观看的作品,其意义不在于讲述了何种惊天动地、前所未有的故事,而是重申了电影之所以为电影的特质与要义,将电影作为一门独特艺术与那些可以在荧屏、iPhone、MP5上播放的视频区别开来。相比之下,国内的个别大师用3年的时间却走了相反的道路,把综艺节目、晚会小品等等塞进作品之中。同样号称商业大片,且不论主题与意义,两者在视觉层面已高下立判。

深渊幽灵(Ghosts of the Abyss)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比尔·帕克斯顿 詹姆斯·卡梅隆

拍摄于2001年的纪录片,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水下设备,重返沉没于大西洋底的泰坦尼克。卡梅隆运用简单的3D技术,重现了船沉时不同人物的反应,增加了一份悲剧色彩。

深海异形(Aliens of the Deep)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2005年1月推出的IMAX-3D立体电影。全片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深海拍摄,令人惊叹的画面经过先进的电影技术处理,再配合以IMAX-3D立体电影方式呈现,在大银幕上带领观众历经一段奥妙的旅程……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