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总理遗言”案的真相

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人民的好总理”去世,触动了最敏感的社会情绪。从最高当局,到底层民众,似乎都看懂了这种悲情的意味。一场悼殇,弥漫出了火药味。

责任编辑:刘小磊

在袁敏笔下,这样一场看似喜剧结尾的故事,却渐渐透出一种深重的悲剧意味

1976年新年伊始,周恩来去世,拉开了一场大戏的帷幕。在这个各类社会活动全由政府统一安排的国度,突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间吊唁活动,一时间,满大街都是臂带黑纱、胸佩白花的人,一些单位和个人自发地扎花圈,搭灵堂,写悼文,读祭诗……到了周恩来出殡的那一天,更是神州万里泪雨滔滔了。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人民的好总理”去世,触动了最敏感的社会情绪。从最高当局,到底层民众,似乎都看懂了这种悲情的意味。一场悼殇,弥漫出了火药味。

此刻,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进行了整整十年。这场运动,和以往所有的运动不同,不光残酷打击了那些传统的阶级敌人或异己分子,还大规模地伤及政权内部的中坚力量。整个社会的怨怼情绪,汹涌又复杂。社会分裂已经公开化,不同的人群,对时局走向做着不同的解读和预测,并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利益诉求,寄于不同的政治人物或政治群体——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四人帮”、军人集团或各种面目未明的社会力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