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种子”来信

今天上午,我带着本期《南方周末》参加单位的例会,期间,报纸被几个老同事纷纷传阅,嘴里不时在嘟囔着:“小崔,这报纸怪好的,跟其他的不大一样”。

让我心里一阵窃喜,可是,例会一结束,大伙带着自己的“小份”走了。烦人!

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各位编辑想要看到的结果吗?——传播思想,传播理念,拥有常识而不占有常识,捍卫真理而不征服异己!

又一想:2006年冬,我第一次在学校报亭购买《南方周末》。至今,我已经积攒了一大堆的《南方周末》。为何不把这一堆的“收藏品”,分而散之呢?

我愿做一棵蒲公英的种子,为《南方周末》的广播,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编者附言:

崔士懿读友:

这些天,广州也非常冷。而你的来信,让我们倍感温暖。

我们收到类似“表扬信”也不少。比如,上海一位退休干部说:“我1998年当人大代表,就有人建议我订你们的《南方周末》,这是我自费订阅的为数不多的报刊之一,一直订到现在。十余年中,贵刊对我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作为一个民主党派领导的参政议政帮助颇大。我周围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几乎都订你们的报纸。”

有时也不好意思将这类“表扬信”公之于众。一位网友就曾留言:南周也喜欢别人吹捧自己,很看不惯。

历史似乎总在重演,一些表述何其相似。请看江艺平老师《那些不可复制的往事》的一段话:

http://www.infzm.com/content/31019

曾经有读者表达过不满:既然叫读者评报,就应该专门挑刺,何必每期夹带些赞美之辞,也不避吹捧之嫌?“编者的话”回曰:如果你了解我们跋涉泥泞的艰辛,就会理解我们为什么对鲜花如此珍爱。

有时会听到类似南方周末今不如昔的说法。在今天,想来读者不一定比从前的逊色,开门办报更有以往不可比的便利优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倘能集思广益,胜出前辈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呵呵,感谢您非常有耐心地读到这里。如有任何意见与建议,欢迎您来信:nfzmreview@gmail.com。

 

网络编辑:休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