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食品安全报告】洋雷锋不是活菩萨——食品安全西学东渐潮来袭

输观念、搞培训、定政策、抢市场……在中国食品安全最严峻的时刻,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开始“淘金”中国。是保持中国特色,还是照单全收,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者面临大考。

责任编辑:曹海东 何海宁 朱红军 彭利国

输观念、搞培训、定政策、抢市场……在中国食品安全最严峻的时刻,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开始“淘金”中国。是保持中国特色,还是照单全收,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者面临大考。

老外不是“活雷锋”

一群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拯救食品安全,这不仅仅是国际主义精神。

在食品安全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群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拯救食品安全,这是什么精神?

一年前,当日本艺术家植村绘美在北京扯起“有机农夫市集”大旗的时候,她设想的只是一场互动艺术。然而当赶集的人数迅速突破三千之后,组织者开始考虑:这种风靡欧美日本的“Local Food Movement(本地食品运动)”是不是能让一部分中国人的餐桌先安全起来。

被誉为“公众健康保护神”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早在2008年就在北京开设了首个海外办事处。尽管FDA一再声称“关心的是出口美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民众却仍旧寄望于其来提升本国食品安全水平。

目前,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8家联合国机构当下正携手在中国西部的6个贫困县开展针对留守女性的食品安全培训。这一始于2009年的项目,旨在让中国贫困群体吃上既营养又放心的食品。

外企也嗅到了商机。最新的消息是,生产高端肉类的新西兰Neat Meat公司正在考量在中国布局,甚至打算直接投资建农场,目标是让其在中国出售的每一块肉,也像在新西兰一样,可以追溯到农场。新西兰Asur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