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语言不用非死不可?

世界上一共有七千种语言,到本世纪末,至少一半会灭绝。也就是说,平均不到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物种和生态系统正在崩溃,随着小的、未书面化的语言的消失,人们关于这些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传统知识也会失传。

责任编辑:袁蕾 助理编辑 朱晓佳 实习生 魏晨捷

濒危语言保护者们正在利用iPhone、YouTube、Facebook 等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来传播濒危语言。 (东方IC/图)

目前1.2万说奥杰布瓦语的人中,已经有2700名Facebook使用者。

加拿大人将微软软件改成了因纽特人的语言,比如“文件”写成了“ini”,“主页”是“pigiarvik”,“保存”则是“jaggajairli”。

从网上看到和听到自己的语言

世界上一共有七千种语言,到本世纪末,至少一半会灭绝。也就是说,平均不到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莫尔学院的语言学家大卫·哈里森(David Harrison)将人类面临的情况称为“三重灭绝威胁”:物种和生态系统正在崩溃,随着小的、未书面化的语言的消失,人们关于这些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传统知识也会失传。

2012年2月17日早上8点,哈里森和另外两名语言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玛格瑞特·诺里(Margaret Noori)、加拿大Pirurvik因纽特语言文化健康中心的利那·艾维克(Leena Evic),在温哥华会议中心探讨了保护濒危语言的研究。

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2012年会的议题之一。能坐下上百人的会议室里听众坐得稀稀拉拉。也许因为研讨会的时间定得太早,人们来不及赶过来,也许正印证了哈里森的说法:在说服公众的努力上,语言学家远远落后于从事生态保护的学者。

“语言是人类数千年科学和艺术的储藏室——从对生态规律的观察,到创世神话。一种语言消失,失去的不仅仅是说这种语言的社群,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