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让普通人说”——一部无心插柳的“中国形象片”

包括在纽约时报广场播出的中国形象片,中国对外展示时,一直都是“精英说话”,他们对中国来说是名人,可国外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是谁。到底中国人应该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是任何国家街头行人都能看懂和认可的?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周鑫 陈浩民 谢姗蓉

张子武,男,19岁。2032年的愿望:希望未来20年后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能和睦相处而没有猜疑和怨恨,我可成为一名作家,周游世界畅通无阻,续写内心中的世界的倒影,见证历史。 (肖全/图)

包括在纽约时报广场播出的中国形象片,中国对外展示时,一直都是“精英说话”,他们对中国来说是名人,可国外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是谁。到底中国人应该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是任何国家街头行人都能看懂和认可的?

“20年后,我希望——”周迅在空白背景的画面里淡淡地说。接着这句话,一张张中国面孔道出“家乡雪山依然洁白无瑕,江河水流清澈无比”、“我的孩子比我过得更好”、“走到哪里都能用中国话交流”、“没有战争,没有恐怖,没有国界”、“草原不要继续沙化”、“不管户口在哪里,都能享受同样的保障”、“20年后自己活得不焦虑”……

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上看看下看看,很认真地思考着,终于坚定地说:不知道。最后是个可爱婴儿,她满眼好奇地盯着镜头,心里的“愿望”任由每一个观者猜测。没有任何字幕告诉你这些面孔的姓名、身份。

2012年7月18日,正式访华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与夫人在北京柏悦酒店观看了这部短片,它叫《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没有飞车追逐,没有特效加工,没有功夫表演,但我仍然心潮澎湃。”潘基文说。

这部时长4分半、总投资30万元人民币的影片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中国代表处制作,32个中国人各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对20年后未来的愿望。实际参与拍摄的共232人,演员周迅是唯一的公众人物。她是UNDP中国亲善大使,也是这部影片的资助者。

放映完毕,《2032》的导演杜家毅走上台,代表参与拍摄的232个普通中国人给了潘基文一个拥抱。昭示“可持续发展”仍是潘基文在第二个联合国秘书长任期内的首要任务之一。在影片放映现场,潘基文也表达了自己对20年后的愿望,“我的孩子,我孩子的孩子,以及在座的每一位与你们的孩子都过着繁荣、幸福的生活。”

“我们期望的未来”是“里约+20”峰会的主题,《2032》为此而拍。20年前,确定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环境首脑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2012年6月,全球二百多个国家的首脑及数千名来自各国政府、非政府机构的参与者再次汇聚里约,探讨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星球上,人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