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华密码》获奖感言

很高兴我参与的《周克华密码》能够获得南方周末2012年度新闻奖——尽管只是三等奖,而且在我的名字前面还有3位比我年轻得多的同事。

《周克华密码》的获奖,在我看来毫无悬念,这是她应得的。在这篇报道刊发之前,南方周末对于周克华案的报道近乎空白,一度遭人诟病。但是这篇报道刊发之后,至少在同行之中,“艳羡”的情绪要远多于其他感受。

评价一篇法治调查类深度报道的标准有很多,在种种不可抗力的制约下,《周克华密码》已经做到了极致。我必须毫不做作地说,我的3位年轻同事真的很牛逼。

“记者是一碗‘青春饭’,调查报道尤其如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句话几乎成了业界的共识——尽管这句“共识”在我们的西方同行那里似乎并不成立。客观事实是,在我们这个报社里,在一线奔忙的多数是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记者,他们既富有闯劲,又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老到,有时候我真的怀疑他们在到南方周末来之前究竟是干什么的。《周克华密码》的前3位作者以及编辑是他们的代表,这篇文章从谋篇布局、逻辑脉络到遣词造句都以他们为主,他们远比我老谋深算。

我以上的这些“溢美之词”其实是为了我后面要说的话做铺垫。

假如将《周克华密码》的获奖单纯地归结为有几位牛逼的年轻记者,我觉得有点玄之又玄。报社内部的结论是“对公安部专案组的突破,以及记者在大半年时间中的持续积累,是成功之关键”。在我看来,如果没有报社每一个同事(包括那些已经离开的)年复一年的工作,这个“关键”是无法实现的。

比如,如今众所周知的是,周克华的真实身份最终得以确认,与南京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密切相关。但当周克华在重庆被击毙,重庆、长沙公安机关先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相关信息之后,南京公安机关却执行上级部门的指示,拒绝了媒体的采访要求,很多有助于人们了解周克华西逃过程的细节也随之湮没。而尽量还原这个过程,恰恰是我们采访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最后呈现给读者的信息,来自众多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同行和朋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和我们素昧平生,但却一致信任“南方周末”这四个字。正是他们无私提供的信息,使得交叉印证当时多如牛毛的各类真假信息有了可能。今天,我们可以说《周克华密码》是同题报道中细节最为丰富、准确的,这显然要归功于那些信任南方周末的朋友们。我们早已清楚地体察到,社会对于南方周末的认知越来越多元。在这一背景下,信任以及由信任换来的优秀作品就显得弥足珍贵,它们毫无疑问是明晰南方周末公众形象最重要的依托,因为事实是最有力的说理方式。《周克华密码》成于信任,但愿她能和其他报道一起,为南方周末赢得更多的信任。

回到开头,这份信任不是几个年轻记者的“牛逼”可以赚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克华密码》是岁月积淀和朝气勃发的产物。她会和南方周末之前数不胜数的众多优秀报道一样,既成为岁月积淀的一部分,又成为激发新人朝气的一团火。作为一名“老记者”,我与有荣焉。

 

网络编辑:思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