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戏人生】重修郑泽堰记

2010年,抗战时任四川三台县县长郑献徵的女儿郑碧贤,遵循父亲七十年前的遗愿,为三台县郑泽堰修竣防洪闸。这位中央戏剧学院毕业旅居法国的戏剧家,因为偶尔发现父亲的日记,回到故乡投入了一项从未涉足过的水利工程,水闸修成当年,经受了洪水的袭击,保护了二十万农民的财产……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龙健 陈延舟 葛佳男

46.5公里长的四川三台县郑泽堰灌区平面示意图 (南方周末资料图)

2010年,抗战时任四川三台县县长郑献徵的女儿郑碧贤,遵循父亲七十年前的遗愿,为三台县郑泽堰修竣防洪闸。这位中央戏剧学院毕业旅居法国的戏剧家,因为偶尔发现父亲的日记,回到故乡投入了一项从未涉足过的水利工程,水闸修成当年,经受了洪水的袭击,保护了二十万农民的财产……

父亲的日记

2006年秋,我的大哥在美国去世后,大嫂决定回国定居,她带回五十多年前抄家时的漏网之鱼——父亲的一本日记和一些照片。当我拿到这本日记时,好像面对的不是日记而是父亲。

我从小就不爱哭,因为我没有妈妈,不知道该对谁哭。父亲也不喜欢爱哭的孩子。记得小时候摔了跤我就哭,他说,哭就不疼啦?要记住吸取教训就是了。骨气根植于我的心里。“文革”时被抽打得浑身是血我没流过一滴泪。但是当我从三哥手上接过这本日记的时候,竟号啕恸哭,把憋在肚子里几十年的委屈,和对父亲的那一腔念想全都哭出来了。

我出生在重庆沙坪坝,祖籍重庆荣昌县,是书香世家,父亲郑献徵两岁丧父,祖母独自将三个孩子拉扯大,并给孩子竭力提供条件接受教育。1918年,父亲18岁从荣昌县乡村到北京求学,参与五四运动,追随孙中山倡导的革命。1925年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返重庆投身教育救囯。先后任重庆联合中学校长、卢作孚兼善中学校长、重庆大学校长。1935年后转而从政。

我是家里的幺女,襁褓中丧母。不到十岁父亲突然从我身边消失,我成了不是孤儿的孤儿。应该说我是天性中属逆经叛道一类。五十年代无家可归,六十年代“文革”中被打、被关,八十年代我导演的京剧《奥赛罗》轰动戏剧界,但随后又遇困厄,九十年代去了法国……

1937年,郑献徵任三台县长时,他的决心是:“唯有全国同胞一致奋起以与日寇为殊死之战争,宁可四万万人完全死绝而万不能投降。盖今日之事处处皆是死路,惟抗战为有生路,与其坐而待亡,固不若拼命一争之为愈也。”他以这种精神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生产自救、支援抗战,短短两年半时间三台县由一个逃荒要饭的贫困县,变成粮仓和抗战模范县,成为远征军发祥地。

郑献徵不是主宰政治潮流的高官,仅仅是一个与百姓最接近的普通官员。他曾誓言:“今日之事我与抗战大事有关者,当以身许国不能丝毫消耗吾人之时间精力,否则人顾者私,国事尚可好乎?不畏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