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戏】“天津观众太可怕了” 天津卫的规矩

京剧界有句老话:北京学戏、天津唱戏、上海赚包银。天津出演员、出导演,你想得到想不到的戏剧界“大名字”好多生在天津、长在天津,但出名不在天津。 被遗忘的天津自得其乐。茶楼、文化馆、公园里的曲艺演出从没断过。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葛佳男 肖妍琳 龙健 张宇欣

不太久前,天津都还是个戏剧大码头。京剧界有句老话:北京学戏、天津唱戏、上海赚包银。天津出演员、出导演,你想得到想不到的戏剧界“大名字”好多生在天津、长在天津,但出名不在天津。 (东方IC/图)

天津人三千五千捧角没问题,自己掏钱看戏就是没面子;

老戏虫看戏只看“核儿”,开场就到那叫不懂行;

天津人看戏不给任何人面子,看出来毛病当场起哄绝不手软。

别地儿晚间上演的戏码大多7点半开锣。首届西岸·“马三立”城市舞台戏剧展,8点。因为“八点天儿还没黑呢!看戏之前俩人儿不得吃点饭嘛?”但跟别地儿一样,戏剧展口气也不小:要办成“戏剧界的奥斯卡”。

2013年8月4日,开场二十分钟以内,一直有观众出来进去。坐在座位上的,心也浮着,嗡嗡嘤嘤交头接耳。简直就差头顶上飞过几个热手巾把儿。

夜11点,演出结束。三三两两的老夫妻、老姐妹儿、怀抱婴儿的小夫妻、五六个老头一串儿,鱼贯走出剧场——在别的城市,你看不到这样的组合。天降豪雨,观众堆集在剧院门口,一片微剧评:“直奔主题不就完了嘛!好嘛,耨介么多零碎儿!”“音响嘛玩意儿那是!根本听不清,跟作报告一样,就台上讲得高兴!”

也有看美了的,谢幕的时候涌向台口,用手机拍九十岁的评书艺人刘立福,拍七十岁的相声演员“少马爷”马志明,拍有“小冬皇”之称的京剧演员“瑜老板”王珮瑜,久久不愿退去。别人抱怨,他们心满意足地回味。

卖一次性雨披的小贩让微剧评戛然而止。大家一哄而上,有如菜市场抢购便宜带鱼。小贩来不及把钱抹平,一团一蛋地塞进裤兜,慌乱中,钱掉地上,白发苍苍的顾客弯腰替他拾起。场面虽乱,买的、卖的,俨然一伙,谁也不为拥挤生气,谁都奋力向前挤。

剧展的种种“哏儿(天津方言,好笑的事)”,让策展人马千又笑又气又叹。“你见过剧院前台除了节目册、纪念品、衍生品,还买牛肉烧饼的吗?”

他亲眼看见,一位大姐站在剧场前台,节目单、纪念版T恤、瓶装水问了一溜价,最后听得牛肉烧饼6块一套,“那行吧,你给我拿仨”。

马千受了启发:明年再办剧展,干脆在剧场门口支摊儿,卖无油烟的煎饼果子。“咱在国外看戏,能吃哈根达斯、喝葡萄酒。中场休息,侍者拿着笸箩,卖布丁、起司,观众边吃边喝边聊。那是看戏的一个环节、一种仪式。许他们吃汉堡,就不许咱们吃牛肉火烧吗?”

被遗忘的天津自得其乐

听说马千要办戏剧展,朋友们纷纷揶揄:“卫星城的戏剧展”、“开拓二线城市演艺市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