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精选】纳粹暴政下的指挥家

福尔特文格勒在纳粹统治时期的际遇也可以被视作一代德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历史缩影。同时,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这也是所有被恶势力占领蹂躏过的地区所共同拥有的一个文化现象:从福尔特文格勒的身上,我们不也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日据时期没有离开北平的周作人的影子吗?

这是一部被中国观众遗忘的优秀电影。

2001年,曾经执导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靡菲斯特》(Mephisto)的匈牙利裔导演伊斯特凡·萨博,延续其在《靡菲斯特》中所表现的主题,以德国20世纪伟大的指挥家福尔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1886—1954)为原型,拍摄了这部《指挥家的抉择》(Taking Sides)。

影片再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在纳粹上台之后,作为德国音乐界泰斗级人物的福尔特文格勒,没有和当时许多德国的作家、学者和艺术家一样,选择流亡到国外,而是留在德国担任了著名的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在此期间,福尔特文格勒因为和纳粹高层戈培尔等人的交往,被美国军事当局认定为“将自己出卖给了魔鬼的天才艺术家”。1945年春天,盟军在占领德国之后,美军高层派出少校史蒂文·阿诺德对福尔特文格勒的这一段历史进行调查,试图坐实他是“纳粹死党”的罪名。

接到命令之后,史蒂文·阿诺德少校立即率领两名助手展开了极其负责和细致的调查。影片设计了一处非常耐人寻味的细节——原来,这位被美军高层派出负责调查福尔特文格勒的军官史蒂文·阿诺德,二战前只是一个保险公司的调查员,是个对古典音乐一窍不通的“音乐盲”。他不知道贝多芬一生只写过9部交响曲,不知道交响乐团里的“第二小提琴”为何成不了“第一小提琴”……很显然,美军之所以要选出这样一个人来调查作为音乐大师的福尔特文格勒,是有着全面周到的考量的。他们就是要用这样一个不容易被“大师”的光环弄得感情用事的人来操刀,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和中立。

事实证明,美军高层并未看走眼。史蒂文·阿诺德少校虽然对古典音乐是一个十足的外行,但因为多次观看过纳粹在集中营里所制造的灭绝犹太人罪行的纪录片,令他对纳粹有着一种深入骨髓的痛恨。这是一个被正义和复仇的双重怒火所煎熬着的人,也是一个不惧权威、不容易被各种外来因素所影响和干扰的多少有些偏执的人。在影片中,他经常表现出的是一副因为正义在手而咄咄逼人的架势,活像一头在斗牛场上被激怒了的公牛。调查期间,他和福尔特文格勒约谈辩论过数次,每次均是以蔑视的姿态,对福尔特文格勒进行有罪推定,甚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