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20140501)

一周过去,大家都在议论的事很多,有大陆人在香港随地便溺引发争议、政府机构改革、医患冲突等等,而这些值得记住的声音在这里。

责任编辑:陈斌 实习生 林宝玲

N0.1 隐性膨胀:政府机构改革灰色地带

《人民论坛》 2014年4月下 张小劲、古明明

(原文摘编)衍生机构是指从政府衍生出来的非内设的下属机构,就组织性质而言它们算是一种准政府组织,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拥有一定的公共权力;第二,不属于正式政府部门。在政府内部,除内设机构外,衍生机构就是政府的另一个孩子,它们的主管政府单位就是自己的母部门。

衍生机构数量与人员规模往往可与母部门的内设机构抗衡。以商务部、财政部和发改委为例,其衍生机构和内设机构数量比分别依次是35/31、31/23、30/31。通常一个衍生机构内部又划分若干小部门,其工作人员总数往往可能超过一个内设司局的人数,原因在于衍生机构不受公务员编制门槛的制约,可以采取社会聘用等多种灵活的人事关系。

为什么一面是倡导精简的机构改革浪潮,另一面则是衍生机构隐性膨胀之风呢?究其原因,还是衍生机构同自己的母部门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关系:衍生机构愿意“靠着大树好乘凉”,母部门也可以从这个不太在场面上宣扬的孩子那里得到些好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告别以往计划色彩浓重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逐步培养社会力量自我治理的能力,很多NGO大量涌现。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状态是国家与社会各司其职,社会处于适宜的多元治理格局之下。

大量衍生机构的存在从侧面反映出国家与社会分离还不够彻底和充分。一些本该由社会自我管理的事务还处于政府的羽翼之下,国家与社会的界限还十分模糊,中国转型之路的任务还很艰巨。

【推荐理由】本一轮缩减行政审批的改革要收到预期的功效,必须从饥饿式瘦身的误区中走出来。女孩子瘦身,饿几顿似乎就瘦了,往往恢复正常饮食后变本加厉地反弹。要精简政府机构,必须考虑两个核心环节,一是限制权力,或曰职责、职权,二是缩减相关部门的预算规模。做不到这两点,即使相关部门被缩减了人员编制,也可通过创设衍生机构的方式反弹。

N0.2 如何对治“白色的暴力”

《上海经济评论》 2014年4月29日 史律

(原文摘编)医患冲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韵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