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棚改运动】棚户区从何而来

改革开放时期的进城农民,是随着时代变迁而生的棚户区主力居民之一,他们随时面临着被驱逐、毫无补偿的命运,他们是一群永远无法在城市安家的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地方将城中村也纳入了棚户区的范畴。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汪乐萍

上海虹镇老街棚户区正在搬迁的居民。 (CFP/图)

早期的移民、产业衰败城市的工人、改革开放时期的进城农民,是随着时代变迁而生的棚户区主力居民。不同的是,前两者获得了居住权和不被驱逐的权利,而后者则随时面临着被驱逐、毫无补偿的命运,他们是一群永远无法在城市安家的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地方将城中村也纳入了棚户区的范畴。

最初的移民

棚,意为,用竹木搭成架子,上面覆盖席、布等做成的遮蔽风雨日光的东西或简陋的小屋。棚户,指房屋、住处简陋的人家或住户。棚户区,顾名思义就是棚户集中的区域。

中国的棚户区始于19世纪末上海苏州河两岸。上海开埠以后,外国资本输入增多,工商业发展迅速,吸引大量贫困农民来沪谋生。这些工人常是举家搬迁,又无力租赁住房,遂在荒地、路旁、河畔以至工厂周围的空地,搭起形形色色的棚户。时间一长,渐成规模,就形成了棚户区。

此时的棚户区概念类似于国外的贫民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曾撰文称,早期棚户区居民就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乃至1958年户口壁垒强化以前的“进城农民”,这些新移民有与国外贫民类似的居住权,这种居住权后来继续被承认。

棚户区改造不同于一般商业性改造工程,在于它是民生工程的一部分。

解放后的上海,一直面临着改善下层居民居住状况的巨大压力。史料记载,1949年5月上海解放当时,全市棚户区占地面积1109万平方米,棚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韵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