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生活】庭院人生 院子是城市的诗

青砖墙尽头闪耀的焰火;炊烟和蒸汽弥漫的回廊;天井里的阳光、藤椅和清茶;被广厦瓜分完毕之后、最后一道城里的月光,静静地落在水池上激起的银色鳞片,和在窗棂那头巴望着的你。

有一处院落,就有一处不同的人间。

青砖墙尽头闪耀的焰火;炊烟和蒸汽弥漫的回廊;天井里的阳光、藤椅和清茶;被广厦瓜分完毕之后、最后一道城里的月光,静静地落在水池上激起的银色鳞片,和在窗棂那头巴望着的你。

此时你才明白,四面院墙所包围的,不是某处空间,而是一种时间——一种被留在了她最优雅时候的时间。“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方才成为跨越不过去的永恒。月光长远,它照着霓虹灯下翻洒的酒污,也照着夜班巴士上疲倦的归人。但此时此刻,只有你,守着你的小院子,成功隔开了世间喧腾的烟火气。你望着夜色如水,举起酒杯,用影子下酒,仿佛遥见千里之外的潮汐涌动—你的内心于是和那些穿越了时代的精神相遇,你的脚步于是慢了下来,终于被那些不入时的生活方式赶上了。

不入时,如今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犯规,在庭院里过日子,尤其容易犯下名为“淡泊”的罪。但是:搬把椅子,懒懒地望头顶的方寸天蓝;或者三两知己,掐断WIFI,在某个工作日的下午漫谈,诸如此类的赏心悦事,注定不会属于那些写字楼或者综合体。这样的生活方式,只能发生在某个小院子里。

比如本期我们走访了两位生活在北京的庭院主人:大唐春的主人赵为民,小院留住的是诗韵、琴音和茶香;馀光堂的三位主人炎龙、海燕、单雁川则是保留了古建筑的气场,然后再将这股精气神传达出去。

一人独居,是隐于市;高朋来往,就成了城市里的理想国;对传统生活和那些文雅仪式的共同向往,让一处处被高楼远远隔开的院子,在精神上比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停止建造那些可爱的旧式建筑了,也许在一切都讲究经济效益的今天,这样的营造法式和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都显得有点奢侈。然而,凡是奢侈的,必有人迷恋,在你看来,一片固执的土地是一种正当的奢侈,是繁重行文间必不可少的逗号,是城市里最后的诗。

你于是决定做一个精神上的钉子户,在你的小院子里。

 

大宅邸里的诗意雅聚
大唐春

大唐春,这处四合院打造的人文空间很不简单,它曾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弘一法师和他的侄子、原中法大学校长李麟玉先生的居所。

主人 赵为民(北大著名教授、文化学者)
院落方位 地处地安门附近
院落关键字 敬、静、净

拜访大唐春是在一个夜晚,将近9点我们还在路上寻找焕新胡同21号院。驶进胡同,两边都停满了车。我们很是担心这么晚的采访会打搅主人休息,引荐我们前去的戒毓法师安慰道,“主人是个夜猫子”。路上的忐忑直到我们看见挂着两个红灯笼的宅门出现在眼前,推开门、跨过门槛,一瞧见入门的墙上挂着弘一法师的照片,听到主人赵为民的热情召唤,他亲切地跟我们每一个人握手致意,招呼大家坐下喝茶,说:“进门了,就请随意。”以及见到一院子的文人墨客,我们就踏实了,开始了充满诗意的四合院夜谈。

赵为民是北大著名教授,他的学生早已桃李满天下,央视目前几个当红的主持人都是他的学生,赵本人极其谦逊、低调,几乎每一个第一次来小院的访客,他都会亲自带他们参观、讲解。赵为民白天常常在校园里处理学校事务,傍晚就会出现在小院,夫人也经常作陪,他热爱这样的生活,告诉我,“小院里,一年四季都有它各自的美。”

“大唐春”一名颇是讲究,出自唐朝诗人卢照邻的诗句“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诗句描写了一派欣欣向荣的烂漫春色,赵为民取此名是一方面意在小院永远充满生机,另一方面也有“承盛唐之气象,扬少年之精神”的内涵。

接待我们的当天他穿着做工考究的中式衣服,一双舒适的布鞋,生活中他也常常是中式服装,人少的时候他会亲自给大家泡茶,来宾比较多他就会招呼自己的助理给大家泡茶,会很周全地照顾到每一个朋友。

来客皆是主

犹记得第一次去的晚上,一院子的文人雅士呈现的状态给我的印象就是“自在”两字,有的在书房挥毫、有的在树下品茗,有的在把玩紫砂壶,有的还即兴来作诗一首,似乎所有来的小院的客人又都是主人,可以在此充分展现才华和分享快乐。和我同行的另外三人,一位是法师,一位是禅服设计师,一位是游学项目负责人,我们很自然地就融入到了已经交流得颇为深入的茶友中,他们很多是小院的常客,有的是国企高管,有的是企业家,但都是因为热爱文化走到一起。

在这里,你几乎看不见大家在互相传递名片,身份在小院里是平等的。一位热爱紫砂壶的先生告诉我,他常常来,不仅被小院自身的美好打动,更因小院高水准的雅聚让他身心愉悦、念念不舍。

在小院落座,我的第一感受是:如果你是个诗人,此刻一定思如泉涌、挥笔成诗;如果你未曾是个诗人,此刻也能翻阅脑海中对美诗美文的存档,想吟上几句。因为这就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景致。目之所及有海棠树、核桃树、香椿树、枣树,周围的厢房还借树命名:双棠馆、养和(核)、松椿居。海棠花开时特别美丽,花落时更美,而且海棠花落完是核桃花落,核桃花落完是香椿花落,香椿花落完是枣花落,然后冬天就是雪花落。所以一年四季都是花,赵为民迎合此情此景写道:香花洒满地,清箒扫半天。他形容,“如果我们把扫花当成是一种劳动的话,一定会觉得很烦、很脏很累,但是如果我们把扫花当成是一种修行,心情会不一样。”扫花也是修行,妙哉!

地处地安门附近的大唐春,目前可谓是北京的“最”中心,因为自从建了亚运村、奥运村,城市建设北移了,纯粹的地理中心点已经挪到了地安门。深夜,抬头看着上空云雾中若隐若现的一轮明月,这就是这个小院的美景,环顾四周我努力想找到一处高楼的影子,可是看不到,这就是此地的可贵。赵为民告诉我们,“这个方向,这块天空曾经出现过奇迹。”他打开手机,给我们浏览了几朵他在此拍的云彩,说:“你看,这多像我们祖国的版图,真的就是这么神奇!”友人惊呼,原来小院还能看国事呀!

抬头随意一个老匾就是弘一法师写的,另外一对是丰子恺先生创作的。正房有五间,左右各两间,还各带了两个小天井,格局都是原来的,主人没有改动,只是把内容填进去了。正房的一间是赵为民的诗社,他会经常在这儿写诗,其中有为小院写的一首辞,“屋北有田瓜豆种,风来雨去无份,花先果后几多忙,人到夷且简,粗粝米茶香。不独门墙存旧影,也将思想珍藏。肯从老衲续文章。灯前身已瘦,八月草初黄。”他爱旧体诗,是个大诗人,但远不仅是个诗人。墙上还挂着他爱人抄写的《心经》。

西厢房被主人做成了一间茶室,摆满了主人收的各种老件茶器,延续了好几个历史朝代的风华,如此多博物馆里才有幸看到的美好器皿,也为那一口茶增加了不少文化氛围。步入东厢房,这是主人打造的一个音乐教室——“演音台”,这也正好是弘一法师的字号,放在这里极其协调,主人在这里举办一些古琴、古筝、笛、箫、埙、昆曲、京剧的雅集,还有一些国学讲座。

赵为民撰写了一副对联,曰“抱琴应有仲尼意,读曲能无渔夫心”,意思是说来我这里弹琴的都得要有圣贤的境界,听琴的人也都要是知音才行。墙上挂了一些老照片,其中一张是弘一法师,这是他演绎西洋歌剧《茶花女》男扮女装的装束,弘一法师几乎在中国所有传统文化的领域里面都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可是,他并不排外,他唱歌剧、画油画。

赵为民说:“弘一法师的这种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中国的文明要发展必须是要走兼容发展的道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东方和西方的融合,这才是中国比较正确的道路。”我们今天的一个思维方式是,很愿意把传统和现代分离了,要么说传统不好,要么一说好就都是好,实际上国学里也有糟粕,东西方本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两条路,都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兼容的,“我觉得两者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这就是我给这个小院要打造的一条路。”所以我看见演音台里摆放了一架钢琴,他打趣地说,你们谁会弹,我们就可以搬到院中演奏。

小院的气场和包容

大唐春里的文化都是原创的,这些鲜活的文化图标镌刻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赵为民跟我们分享,这个小院用中国文化的语言表达就是气场很强,如果用西方科学的语言表达就是正能量很足,这里来过很多美国的科学家,他们都说这个小院有很强的能量场,所以最适宜做头脑风暴的事,如今这儿是出思想的地方,比如我们从这里的资料中的确看到许多中国思想者的身影。

有一张历史照片,能很好地传递资深北大人赵为民打造这个小院的一个用意和目标,照片中的人物分别是北大校长蔡元培、北大校长蒋梦麟、北大校长胡适和北大教授李大钊,这四位20世纪的伟人,有马克思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和三民主义者,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在北京大学兼容并包,这就是北大精神,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这才是人们眼中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的身上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所以赵为民希望在这个小院追求的是文化的内涵,而不是文化的表象。

照片边的桌上摆了一个10年前赵老师自己手拉坯做的江西景德镇瓷器梅瓶,当时他的老师给写了四个字,叫“兼容并包”,烧出来之后赵老师觉得太素了,就把它放到一边,但是没想到今天把它拿出来往这儿一放,画龙点睛。

心静中感知文化

其中一间屋子是赵为民的紫砂壶作品,他不是为了做壶而做壶,而是为了把紫砂壶作为一个载体,在做提升紫砂文化的这么一件事,为此他还为每一把壶写了一万字的文章。几年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来访,赵为民就曾对他讲,据我们所知,不久前联合国颁布了世界最佳饮品,茶位列首位,中国是产茶大国,中国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中国人吃茶所追求的境界是心平气和,而心平气和恰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前的国际事务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来解决。

赵为民送了他一把紫砂壶。翌日,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各家媒体都发了报道,有的标题就是“北大赠安南心平气和”。把壶送给领导人,这个不足为奇,只有当它成为公众传播事件,才具有文化价值。他说:“这把壶让世界知道了中国为什么在用紫砂壶,紫砂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因此意义才深远。”

一边在小院吃茶,我一边品味小院的文化,想起《写在人生边上》的一句话: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里没有挂碍。只要我们的心清净了,大唐春,就是希望营造一个清净的开始。

 

于古宅里品味古雅
馀光堂

所谓的修复,其实更是一种传承,在结合现代建筑、人居理念的基础上重回古人的居住环境里去探究传统文明的精髓与精致。

主人 吴炎龙(古建筑文化大家) 、海燕(传统服饰、珠宝设计师) 、单雁川(古建筑文化大家)
院落方位 北京海淀区
院落关键字 修复、保护、推广

相较于流行文化,当下传统文化的受关注度是非常低的,在传统文化这个大门类里,古建筑的修复则更少被人关心。难能可贵,馀光堂就是一个在做古建筑与古家具修复、保护及文化推广的人文空间。

馀光堂在推广古雅文化的传播中,也聚集了一批雅文化爱好者,人文雅集常常举办,通常从下午开始,大家分几拨离开,最后走的那批宾客我们时常开玩笑说“是吃过早餐离开的吗”,言下之意,大家喜欢聚在这儿,各种精神上追求雅致、爱好相近的朋友们能在这儿找到更多小伙伴。

馀光堂有三位主人,神仙眷侣炎龙、海燕,和他们的好朋友单雁川。女主人喜欢穿着自己设计的传统华服,我每一次见到她都是精致的妆容,她很会讲究传统服饰的搭配;男主人每次也都穿着雅致的传统服饰,常常一两颗精致的扣子就提升了整件衣服的气场。

出身书香世家的单雁川先生,爷爷单士元是国学文博领域的大方之家,17岁弱冠之龄即入选进故宫从事各种类型的研究保护工作,建国后更担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直至病逝,是故宫建院的最后一位见证人。文化世家的吴炎龙先生喜欢收藏,资深传统领域玩家,夫人海燕是传统服饰设计师,精通花道。炎龙表示:“这里常以琴酒茶花香诸道诚意待友,力图以馀光堂式的日常生活,复国人之传统,求失传之道德,追往圣之绝学。这也是我决定要开设馀光堂的真正目的。”

馀光堂,馀通“余”,《说文解字》里指吃剩的饭,余光即不用正视的眼神去看。这个名字暗喻在认同主流文化的同时,也要看到大量被忘记、遗失的宝贵传统、文物与民居。尤其在现代化的城市改造过程中,一间间古屋的倒塌,令人心痛不已;古人精致优雅的生活情致被摧毁,更是令人扼腕长叹;这都是馀光堂致力于修复与传承的。

古建筑里的老家具

馀光堂里陈列了不少古建筑里的老物件,尤其是家具、赏石,主人们把这儿当成是一个会客厅,接待四面八方的朋友,举办各种推广传统文化、中西方艺术与生活的活动。让大家从了解古建筑中家具的内涵开始,为大家熟悉古建筑修复打开一扇门。主人希望在这样一个空间里让大家舒适自在,觉得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符号,但是又让人感觉得到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整个空间的大中堂通过一个条案分隔成两套中堂,四周有八仙桌、各种老式椅子、柜子、太湖石等,墙上挂的都是老的建筑构件和画,整体上以明清家具居多。

每一个家具里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物质与舒适度倒在其次,这也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相符,所以主人的厅堂布局和家具摆放都跟此有关。“比如中国古人坐椅子讲究正襟危坐,说的是人要挺拔,有的椅子不适合靠,也不适合倚,倚是有扶手,没有扶手的叫凳,但在厅堂里必须要正襟危坐。”

主人特地给我们介绍了面条柜(明代经典的纯粹储物用的柜子,上窄下宽),“如果是新的柜子,轴打磨得很光滑,柜门打开,自然松手,它是会自动关回去的,从正面和侧面看它都是等腰梯形,这个缘由就是古代的手工匠人在收边的时候往里面凑几毫米,通过这几毫米产生的偏轴力来自动关合。”而现在的家具根本做不到这一点,除非靠弹簧。根据可找到的文字记载,其实中国的家具工业设计都是早别的国家几百年的。

都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看到炎龙收藏的一对山西窗花板,我们更领会了这句话的内涵。

古代的大户人家常常把匠人请到家里做工,有些匠人甚至是几代都在一个大户人家里做。这块窗花板上雕刻着主人对整个家族的寄望,上刻一个果盘是用随形的木墩托着,是文人取天地的自然性,盘里有瓜果梨桃,叫福寿三多,有南瓜、桃子、石榴、佛手,是福禄寿。居然还有菠萝,山西在当时怎么会有热带的水果呢?引人遐想,主人肯定是通商带回来的,说明山西人汇通天下。图案中还有香炉,说明他们家信佛;有幡,说明他们家有家庙;仔细看还有龙和凤,说明主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画面既具象又抽象,甚是美妙。小小的两块窗花板,不仅融合了主人所有的意愿,也传达了当时的文化和家风。有些大户人家甚至会把发家史雕刻在自己的床上。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这里任何一个小家具都能分享好多的故事。

主人告诉我们,他们在讲收藏理念时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使用者的思想,不是一味求财。也希望大家如若收藏家具,不要仅注重收藏材质,更应该的是收藏文化。

许多来馀光堂的朋友,第一次来都是满肚子疑问,但当第二次、第三次光顾时,都会带着问题来讨论,说明回家无论是跟别人探讨,还是看书,还是自己思考,都做功课去了,这让主人特别欣慰。除了古家具,馀光堂里其实琴棋书画诗酒茶花样样不缺,这里还经常举办小型画展和雅集,我们甚至还在当天欣赏到了几幅殊胜的唐卡。

堂室内外的雅集

松树一株,女萝攀附,枝叶扶疏,亭亭如盖。松下有竹数竿,折旋向背,苍翠摇曳。树下有一人抚琴,黄冠缁服作道士打扮。道具除琴案外,仅一几,几上置薰炉。主人公对面,设小巧玲珑山石一块,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枝一束。听者三人,承载三种不同神态。这是宋徽宗赵佶所绘的《听琴图》。

在馀光堂一次的雅集中,这幅《听琴图》成了主角。馀光堂主人邀集了花道、茶道、赏石、服饰、香道、古琴、古玩、古代家具等各个领域的老师,汇聚一堂,以各自的专业,讲述对《听琴图》的各自理解。“比如研究古代家具的老师,从琴案、几的形制,分析和判断使用者的身份、人物背景。花道老师从古鼎中插花的风格,来判断当时听琴的场面是何种气氛与情调……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后,再一起讨论研究。”

在雅集上,朱海燕专门找了化妆师来,她自己充当服装师—平时她自己设计传统华服,经常为朋友们设计制作中式服装—让来参加雅集的朋友们换上中式华服,妆容整齐,再坐下来静静聆听老师们的讲解。

正如古人沐浴焚香后,才能开始弹琴一样,换好衣裳,化好妆,再坐下来,感觉就完全不同。仪式感刺激了人的感官,衣香鬓影里,人对穿越时空的画作内容会产生更多联想,在玩儿的过程里意识到这不止是“玩儿”。赏《听琴图》这样的雅集,馀光堂几乎一周就会举行一次。

馀光堂目前活动空间不止一个,位于京西玉渊潭公园附近的空间,是他们的主营阵地,几个朋友的人文空间也是馀光堂伙伴们爱去的地方,比如一家传统宣纸的制作坊,炎龙为整个空间打造了传统的布局。“今年,我们还计划模拟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营建一个人文空间体验馆,让更多的现代人能够体验一种已经逝去的氛围。”最近,炎龙、海燕甚至开始把自己的别墅做一个户外的延展,打造一个别致的人文空间。

其实馀光堂所致力的古建筑修复,也是一种文化保护。由于痛心于许多颇具历史意义的文化民宅就在城市建设和开发中被推掉了,这两位主人就帮助那些要收藏老宅子的藏家,努力抢救全国各地比较好的老宅子,重选新址使其恢复。

修复的过程中要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原地移走再建,这期间可能会发现原物件不够了,比如梁不够了或者砖不够了,就会根据那个地方建筑的特点修复还原,甚至需要动用两三个老宅的原材料才能恢复成一个新宅,然后再结合现代生态住宅的理念,重新实现其使用功能。

这些老宅子也可谓是大个的古董,正如很多人会去收藏瓷器和玉器,但从收藏的角度来说,其实最大的收藏物件是老宅子。住在里面,哪怕待在里面,你就能品味到古人居住生活的意趣,品味现代建筑远远比不上的建筑创造力,你很难不爱上传统文化。但是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发现这些老宅子,这正是馀光堂主人所擅长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