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眼中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 “要强调保护,也要注意平衡”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郑胜利看来,行政处罚虽然效率极高,但没有经过“程序上的对抗”,往往工作不够细致,甚至会有失公允,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是私权范畴,为什么要动用纳税人的钱替私人维权呢?”

责任编辑:苏永通 实习生 赵玲瑜 邵克

 

2014年6月28日,上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会议,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孔祥俊正在演讲。 (BLGSeven·祺帆供图/图)

编者按:上期本报刊发了对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前首席法官兰德尔·雷德的访谈,及“业界眼中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卷调查。这期我们把重心放在国内,聚焦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

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这套体系如何革新,包括最高法院在内的知识产权庭法官、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学者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在郑胜利看来,行政处罚虽然效率极高,但没有经过“程序上的对抗”,往往工作不够细致,甚至会有失公允,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是私权范畴,为什么要动用纳税人的钱替私人维权呢?”

中国将刑事处罚引入知识产权案件。“各国在专利保护上普遍不采用刑事手段,甚至曾经规定刑罚的个别地方如台湾也改弦更张,采取了祛刑罚化的措施”。

“我们的版权保护,很多时候还依靠公安、部委这样‘中国特色’的保护方式,不能完全依靠司法诉讼维护公平竞争。另一方面,现在对侵权处罚的金额太低,有时只有10万元人民币,根本没有效果。”

2014年7月14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正与“今日头条”陷入侵权纠纷的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抱怨道。

“的确,国外类似的判罚金额很高,我们的判罚也要上升到这个程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实际上就是给创造的智慧之火‘加油’。”李克强回应。

7月11日,在会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时,李克强说,“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用好知识产权就能激励创新,是给创新的火花加油。”

如何避免公权力过度介入,如何实现保护与创新的平衡,在6月28日由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法律应用专业委员主办,BLGSeven·祺帆承办、南方周末作为战略合作媒体支持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会议上,这些都是与会者关心的共同话题。

“这是一件烦人的事”

尽管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没有人能够否认的是,中国距离“智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