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论战,回首廿年

一言以蔽之,提升公交的关键是让官员进入公交服务系统中。完成了这一转变,一通百通。完不成这一转变,说什么都是瞎扯。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施玉卿

(向春/图)

一言以蔽之,提升公交的关键是让官员进入公交服务系统中。完成了这一转变,一通百通。完不成这一转变,说什么都是瞎扯。

羞言我赢了

1994年8月9日拙文“轿车文明批判”在《光明日报》刊出。文中观点如下:简述轿车发展史;现代社会中驾车是购买一项大大超出轿车的交通系统的使用权,它包括道路、路标、交警、保险系统,其中道路修建费是天文数字;购车之特别动力有二:其一可资炫耀,其二因政策上的倾斜,即不缴或少缴修路费、停车费,驾车者以超低价格购买了这项消费;公民有权买车,但无车的公民要求他们必须缴足养路费,政府不可以资助驾车人与汽车商;轿车制造业可拉动经济是个谎言;未来中国城市的明智选择是公交、自行车,而非轿车。

同年11月8日,经济学者樊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轿车文明辨析”,批判拙文。我在当日完成了九千字的反击文章“轿车文明再批判”,无奈《光明日报》的答复是:党报不争论。后《中国市场经济报》(1994/11/24)刊登了该文。

1995年初,北京电视台背对背采访我与樊纲,将双方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对接在一起。其为热门话题,二人针锋相对,遂使该节目传颂一时。

二人论战中的胜败、高下,非我一人说了算。但自此我撰文出镜,欲罢不能,而樊纲则缄口不言。2005年北京电视台忆起十年前的这场论战,拟邀我俩再战一轮,我求之不得,樊纲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我的猜想是,批判轿车是世界舆论界的主流,他岂敢再作轿车的辩护士。

也是在1995年,受经济科学出版社委托,我编辑了《轿车大论战》一书。那年月出版周期长,此书1996年4月才问世。我从来觉得论战比独白有趣,且角色变了,作编辑就要好好搭台,偏袒一方太小气无聊。无奈事实上,反对发展轿车的作者轻易就能找到,而我费尽心力,旗帜鲜明的辩护者竟然除了樊纲只找到一位记者李安定。乃至书稿是我所编,前言是我所写,“编者”的称号却刻意回避,只署“郑也夫等著”,怕读者以为编者偏心,实在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辩护派的写手。

自1994—1996年,从郑樊交手到《轿车大论战》,可清晰看到,批判轿车一方占压倒优势。但与此同时,中国轿车制造商却逆舆论而上,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看天下是谁的:

惊骇于如此相异的走向,论坛上的胜者已无一丝荣耀可言,唯有长考:舆论与实践之南辕北辙,何以发生?

管窥决策层

借为《轿车大论战》约稿,我与时任北京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的全永燊先生深谈了一次。他考察过多国大都市,见多识广,堪称北京市政府首席交通专家。

全永燊骨子里主张公交,反对发展私车,他对我说他见过的国外所有都市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