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远见】私有产权拯救濒危的白犀牛

“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禁止犀牛角贸易,本意是保护犀牛,但却激励了对犀牛角的盗猎,可谓事与愿违。既然犀牛角可以像剪掉的羊毛那样再生,何不开禁呢?

责任编辑:陈斌 实习生 石越婕

对于黑市售价极高的珍稀动物,保育是个老大难问题。环保人士奔走呼告为保育募捐巨资,敦促政府对于捕猎及买卖设立严刑峻法,但收效往往不佳。

非洲白犀牛却是一个例外。在20世纪初,白犀牛因捕猎猖獗而几近灭绝,仅在南非的一个保育地存活有二十多头。然而到了2010年,白犀牛的数目已攀升至近2万头,是全球犀牛种群中数目最多的一类。与此同时,目前发现的4属5种的犀牛中,除了白犀牛外,全部因数目稀少而濒临灭绝。

到底是什么导致白犀牛的命运与众不同?是严厉的法律,还是热心人士的巨资投入?说来有趣,最热心投入白犀牛育种繁殖的,并非三句不离动物保护的环保人士,而是非洲的私人牧场主。而私人牧场主们繁育白犀牛,也并非受了环保思想的感召而行的义举,而是为了提供白犀牛给狩猎爱好者们猎杀,从而牟利。

南非政府从1968年开始允许有限制的白犀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