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利的教材

从编写、立项到审查通过,公关的作用逐步凸显,潜规则之下,一些出版社忽视了教材质量。往往审查还没开始,“大家已经知道名单了”;有的教材没通过初审,居然得以“复活”。

责任编辑:姚忆江 苏永通

被教育部责令整改后,清远市某中学的初一学生领到两本英语教材。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编者按:从2001年开始,教材多元化改革启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小学的课堂内容。

“得教材者得天下”,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出版社不惜以违规甚至违法手段抢占市场;有些地方在选用教材时,无视“不得行政干预教材”等规定,出现了选用质量不高教材、频繁更换教材等乱象。

最近,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强化行政监督、选用透明化、惩处有效化等举措,力图治理教材之弊。

有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几年不开会,决定权落入个别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手中,甚至“一两个人说了算”。

从编写、立项到审查通过,公关的作用逐步凸显,潜规则之下,一些出版社忽视了教材质量。

往往审查还没开始,“大家已经知道名单了”;有的教材没通过初审,居然得以“复活”。

“老师,我们以后学哪本课本?”

2014年9月9日,中秋假期结束返校首日,清远田家炳实验中学初一某班英语课上,学生望着手里的两本英语教材,面面相觑。

一位自称是该校初一英语老师的网友“我爱老师110”在天涯发帖,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上述滑稽一幕。

事情起因,是清远、河源的教材更换决定。2014年7月初,两市教育局先后贴出教材选用情况公示,决定用人教版替下使用了七年的仁爱版。此举招致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的举报。

教育部不久通知:两市行政干预教材选用、违规更换,应予纠正。仁爱版105936册英语课本在新华书店前停留两夜后,如愿以偿送到了两市学生手里。

吊诡的是,虽然拿到了仁爱版教材,但“教育部没有指示如何处置开学第一天发放至学生手中的人教版教材”,于是十余万名学子人手两本教材。至于教学时该用哪一本,没有任何一方告诉学校。至今,清远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学生上课依然使用“违规选用”的人教版。

这不是偶发事件。

2010年,安徽省五地市学期中途更换学生教材。

2011年,黑龙江省三市多年使用未获批教材。

2013年,海南省教育厅更换中小学教材。

……

更换风波背后,折射出自2001年教育部启动教材多元化改革以来,所伴生的教材选用乱象。

2001年,全国教材市场大门洞开,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教材。这项举措最初希望打破人教社“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以无形的市场之手激发教材“百花齐放”的竞争活力。推行至今,极大地丰富了中小学的课堂内容。但在教材编写、审查、选用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乱象。

甚至,一些潜规则渗入到教材市场,它们就像教材圈子的生物链,一环扣一环,形成一座座灰色的高墙。墙内,每一个参与者彼此心照不宣,在默默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为教材展开一场场攻城略地的较量。

杨英所在的出版社被无情地排挤在墙外。在她看来,因为随着市场的异化,教材渐成一片江湖,不遵守游戏规则者,似乎难以存活。

谁才是受害者

若不是教育部一纸责令,清远与广州教材的对接计划还将继续。今年暑假,清远市决议将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小学英语、初中英语、高中英语5个学段的教材全部替换为人教版教材。给出的解释是:“按市政府关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