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改革史话之十】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

短短六年时间,蔡元培从一个前程远大的翰林学士转变成一个革命党首领,其经历犹如好莱坞大片一样曲折惊险。

责任编辑:刘小磊

短短六年时间,蔡元培从一个前程远大的翰林学士转变成一个革命党首领,其经历犹如好莱坞大片一样曲折惊险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清廷不藉改革还政于民、让权于汉,反以推行新政之名攘夺汉族官僚权力,集权于皇室亲贵,自私短视,与民为敌,终将体制内大批有理想、有抱负之硕彦英才逼入革命阵营。

清末维新,歧论纷纭,救国之道,大抵两途,一为师夷长技,兴办洋务,一为推行变法,改革政体。同光之际,以办洋务为主流,甲午战后,则以求变法为大势。洋务与变法,均属体制内改革,无论朝臣督抚抑或士学绅商,皆以拥戴清朝统治者为前提,欲图革故鼎新,强兵富国。

自孙文创立兴中会,革命之声骤起,十年之间,自海外传入国内,青年学子,激情浩荡,无不以革命为天职,而以翰林之身创立会社,鼓动学潮,继而成为革命党首领者,蔡元培是第一人。

都无做官意, 惟有读书声

蔡公字鹤卿,号孑民,同治六年(丁卯,一八六七)十二月十七日(公历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15岁中秀才,23岁浙江乡试中举,翌年进京会试,中第81名贡士,他担心字写得不好,未参加殿试,隔年(1892)入京补行殿试,中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其“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颇受本科正考官翁同龢赏识。甲午四月,应散馆试,由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六月,中日战争爆发,与文廷式、徐世昌、张謇等奏请密联英德,抵御日本。是年,在同乡李慈铭寓所任塾师,课子读书,李去世后,其子受沈曾植敦促,欲刻先父日记,请公分别签识,付钞胥缮写,是为著名的《越缦堂日记》。

甲午一役,洋务派官僚企图从军事、技术上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清朝君臣昏庸、政治腐败、军事无能的弱点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这给了欲从政治改革入手保国强国的维新派一试身手的机会。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但当激进的变法触犯到了统治集团中保守派的利益,新旧两派的矛盾迅速恶化。身处变法运动中心的蔡公,一直在冷静观察形势,他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在行动上却不屑与康、梁为伍。当时,康、梁是政治红人,投拜者接踵而至,而他在其“炙手可热之时,耻相依附,不往交纳”。(《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p321。以下简称《全集》)杨锐等受宠权臣也曾极力拉拢,蔡公不为所动。

后来,罗家伦就此事询问情由,他从容言道:“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我并且觉得他们的态度也未免太轻率,听说有几位年轻气盛的新贵们在办公室里彼此通条子时,不写西太后,而称老淫妇,这种态度,我认为不足以当大事,还是回家乡办学堂吧。”(陶英惠:《蔡元培年谱》,中研院近史所专刊,1976,pp68-69,以下简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